泉州发掘一座明代夫妻合葬墓 已遭盗墓贼光顾

14.11.2014  09:28

男主人的墓穴顶上,有个容一人钻进的盗洞

  白居易的《长恨歌》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不知感动多少人。昨日,泉州常泰街道新塘社区一工地,泉州市博物馆考古人员清理一座明代夫妻墓,这座夫妻墓各自有着“一室一厅”,中间还有扇“恩爱窗”,象征彼此还可以瞭望、牵手,诠释真正的“死了都要爱”。

  一周前,工地在施工时发现这座夫妻合葬墓。经过上报泉州市文广新局审批,泉州市博物馆考古部昨开始考古发掘。考古人员说,这座墓,有着典型的明代夫妻合葬墓模样,透露出夫妻感情甚笃,从墓志铭碎片中可推测,墓主姓陈,且曾官居要职,或与重要官员保持良好关系。

  墓穴模样

  设有“恩爱窗” 已遭盗墓贼光顾

  昨日,考古人员在对明代夫妻墓葬逐步清理过程中,发现男女主人虽同墓不同穴,但一样拥有“一室一厅”的“套房”。

  墓整体的尺寸为4米深,两个墓穴的宽度共3.1米,高1.6米,按照“男左女右”的规则,左边的男主人墓规格显得更大些。男女主人的“一室一厅”的布局为:前面1/3位置为“孔子厅”,一般是放随葬品,后面2/3就是棺室。男女主人墓穴之间有扇“恩爱窗”,形状和墓穴的横切面一样,上方呈圆拱形,底下为方形,高度大约50厘米。考古人员说,墓葬的形式可以透露出明代人们的丧葬观念,也透露出夫妻感情甚笃。

  墓室顶部有圆拱形,整体都由红色的火砖砌成。考古人员判断墓为明代所建,最重要的依据,是墓砖外包裹的厚厚一层糖水灰。明代墓穴有用糖水灰做外围的特征,糖水灰是由红糖、糯米、白灰、红土按比例混合而成,砌在砖外面,会使得墓室更加坚固。

  男主人的墓穴顶上,出现一个直径约50厘米的圆洞,考古人员认为,这个盗洞出现的时间,至少是在上世纪40年代左右,甚至还要更久。盗墓贼很有经验,在坚固的糖水灰外面还能打出完美的圆形盗洞,足够一个人钻进墓里偷东西。

  发掘过程中,除了破碎的墓志铭、棺木碎片、棺钉、墓主的腿骨、头盖骨外,还有破碎的青花瓷碗碗底、用于尸体防腐的黑色松香,除此之外别无他物。考古人员分析,这可能与明代泉州“薄葬”的习俗有关,也可能早就被盗墓贼偷光。

  墓主推测

  男女或都姓陈 且曾官居要职

  现场,一名围观妇女说,前几天,挖掘机还挖到这座墓的墓碑,上面还写着“陈氏”字样,可惜已经被清理走。在人们的交谈中,海都记者获悉,周边的确有一些居民姓陈,但没有听说这座墓属于谁家的祖墓。当地人很好奇,古墓已存在300年左右,平时耕种清理时,为啥都没有发现?

  在男主人墓穴里,考古人员找到零碎不堪的墓志铭碎片。泉州市博物馆考古部主任范佳平认为,古代会在墓里写墓志铭的,大都是对自己的人生经历比较自信的文人或者官员。墓志铭的标题一般用篆书,而正文一般用楷书,这座明代墓里的墓志铭,使用的就是楷书,字迹娟秀不难辨认。

  墓志铭破碎,估计是数十年前或更早之前盗墓贼进入时破坏,再加上后来盗洞处有塌方,以及灌入雨水等原因,墓志铭就更加破碎。在残破的墓志铭中,不难辨别有“娶陈”、“庠生”、“刑部主事”、“礼部儒士”、“用自宽慰”等楷书字体。结合当地居民的叙述,范主任推测,或许男女墓主人都姓陈,而且曾官居要职,或与重要官员保持良好的关系。

  合葬习俗

  形式多变化 还有“幸福门

  夫妻合葬墓在南北方都存在,因为双方去世时间有先后,所以先后埋葬时会“虚位以待”,导致墓葬会有“并穴合葬”、“异穴合葬”、“同坟异穴合葬”等形式。

  据泉州考古资料显示,在泉州目前已发掘的古墓中,宋代以前的墓都是单人单穴的。泉州目前发现最早的合葬墓,是在鲤城江南街道发现的元朝至正二年古墓,是一墓两室的砖结构墓葬,根据媒体报道,这个合葬墓的两个墓室之间,就有个“恩爱窗”。

  明清时期夫妻合葬墓,还有一夫多妻制的墓葬规格,如南安丰州镇后田村,明朝官员黄思近及其夫人两座墓葬,丈夫和长房合葬,同墓不同穴,其二房和三房妻子合葬,位置在长房旁边,也是同墓不同穴。不仅如此,在黄思近与长房洪氏相连的墓室之间,还开有一个小洞和一扇小门,小洞即为“恩爱窗”,小门比较罕见,作用与“恩爱窗”类似,可以称作“幸福门”。另外,因为女主人身份的不同,比如“继室”、“侧室”身份不同,墓葬的形式也会有所不同,比如长房去世后,丈夫有继室的,会存在夫妻三人合葬在一起的墓。

  明清时期还有多个墓穴并排在一起的,有的多达七个,如果没有发现墓志铭,便无法确定墓主彼此的身份,但应该是家族墓无疑。

  昨天清理完这座明朝夫妻墓后,泉州市博物馆考古部范主任说,接下来将把墓葬发掘前后和过程的资料整理出来,尝试把有字的能拼接的墓志铭还原出来,作为泉州明代墓葬习俗的实物依据之一。(海峡都市报闽南版记者 吴月芳 田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