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乡人纪念御倭先烈 “祭十班”习俗延传400多年

12.10.2015  19:41

  福建新闻网泉州10月12日电(刘真真  魏朝阳)10日,农历八月二十八日,每年的这一天,在泉州城东都会上演一出热烈非凡的祭奠活动,十个社区的乡人祭奠抗倭英烈,并将此定为“公祭日”,形成了“祭十班”习俗,延传400多年。

  “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祭十班’习俗有着它深层次的文化和历史意义。”泉州市新海路闽南文化保护中心主任龚勤勤表示,“祭十班”代表着一个城市的记忆,也流传着一种中华美德和爱国爱乡精神,它的延传是一笔人文财富。

  祭祀前,丰泽区南音艺术研究会的城东南音社,在庙前演唱“赞颂十班抗倭英烈”的新编南曲,宣扬十班抗倭英烈的英勇事迹和表达继承先烈们的爱国爱乡的遗志。各社区还出动13支腰鼓队、军鼓队,参加庆祝琯头抗倭卫乡获得全胜的456周年纪念。十个乡里的魏氏、郭氏、刘氏和何氏等姓氏乡人前来祭奠。

  据悉, 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农历八月廿八,一伙倭寇从惠安登岸,意在泉州府。当倭寇入侵泉州城东琯头村时,周边十个村庄的村民得到警报后,就组织乡人携带锄头、砍刀等作为武器,先行救助抗击,并派快马通知官兵和南少林寺武僧赶来救援,实施“关门打狗”的战术,一时双方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几乎全歼这批入侵之敌,并捕获一寇首。此战令倭寇大丧其胆;倭寇敢在泉州其他地方多次进行反复烧杀,只有城东至桥南一带,他们再不敢来犯,全面保卫了这一带人民的生命和安宁。

  自这起“卫乡御倭”的遇难事件发生后,参与抗倭的十个乡里各姓村民,把八月廿八这天抗倭遇难日,定为每年的公祭日,这也就是祭祀“十班公妈”(简称,“祭十班”)的由来。百年之后,“十班公妈”已成为当地人们心目中的神圣,而每逢农历八月廿八日,举行“祭十班”的形式主要是以当时参加抗倭卫乡残遭杀害的村落、姓氏排列轮流主持祭祀活动;不仅是对明代残遭倭寇杀害的先祖的一种怀念和祭奠活动,也成为一种民间信仰和习俗流传至今。 2007年,“城东祭十班习俗”进入泉州市人民政府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