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与阿拉伯有着千年情缘 遍地留下伊斯兰印迹

17.06.2014  10:55

位于涂门街的清净寺建于1009年(潘登 摄)

  早在南朝,泉州就有船舶与海外往来。到了唐朝,泉州的海外交通更加发达,很多外国人来泉州,泉州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历史就可追溯至唐代。宋元时期,泉州与各国进行经贸、文化交流最为密切。

  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成千上万的阿拉伯人来到泉州,留下建筑、墓葬、碑刻等众多伊斯兰文化史迹。

  【传教】

  初唐时期 三贤四贤泉州传教

  泉州灵山有伊斯兰教“圣墓”,这是唐代来泉传播伊斯兰教的两位圣门弟子的安葬之地。

  据明代著名方志学家何乔远《闽书》记载,泉州东郊灵山,“有默德那国二人葬焉,回回之祖也……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此山。然则二人唐时人也。二人自葬是山,夜光显发。人异而灵之,名曰‘圣墓’,曰‘西方圣人之墓’也”。这二人就是阿拉伯人穆罕默德的门徒四大贤人中的三贤四贤。四大贤人在唐武德年间来中国传教,其中三贤四贤落脚泉州,死后葬于灵山。

  据研究,灵山圣墓,应为初唐时期所创建。目前,圣墓已是国家级文保单位。

  呼禄法师泉州传教 草庵遗址成珍贵实物

  晋江万山峰苏内村有座草庵被誉为“世界上现存最完好的摩尼教遗址之一”,是研究泉州与波斯古代海上交通极为珍贵的实物依据。

  摩尼教又称明教,是公元3世纪中叶古波斯人摩尼所创立的宗教,曾流行于伊朗、叙利亚、埃及和中国等地。唐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年)摩尼教在中国得到官方承认,开始公开传播。

  泉州的摩尼教是唐会昌年间(841-846年)由呼禄法师从中原传入的。明代何乔远《闽书》记载:“有呼禄法师者,来入福唐,授侣三山,游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此处的北山,指的就是清源山。

  呼禄法师属中亚摩尼教团,呼禄是僧职,其姓名因无记载不得而知。据中外专家考证,呼禄就是呼卢唤,是古波斯语的音译,意为传教士。

  【经商】

  蕃商义举:捐资修城 集资铸舰

  宋代,到泉州的蕃商很多,蕃商聚居,有巷因此得名蕃人巷。居住于泉州的阿拉伯人与泉州人和睦相处,甚至参与建设泉州。

  宋嘉定四年(1211年),泉州知州邹应龙主持修城时,“以贾胡簿录之赀请于朝而大修之,城始固”。

  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当时的晋江县令林湜接到大造战舰的诏令后,不忍加重百姓负担,又不能违抗朝廷诏令,便欲辞官。此事被侨居泉州的蕃商知道,大家感佩于县令林湜体恤民情,集资帮助造战舰。

  由于林湜没有额外课派百姓,直至战舰造好,泉州百姓都不知道这感人的背后故事。

  蒲寿庚女婿死后家藏130石珍珠

  宋元时期,泉州出现“缠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的繁荣景象,许多阿拉伯人移居泉州,其中以蒲氏家族最为显赫。

  蒲氏家族的蒲寿庚有一位女婿佛莲,是巴林人。据史料记载,佛莲生前侨居泉州,从事海外贸易。据宋末元初《癸辛杂识续集》记载,佛莲为元代泉州著名的阿拉伯海商,拥有海船八十艘,可见其经营规模庞大。佛莲死时,家中有珍珠130石(古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他正是靠着对外贸易积聚大量财富。

  【通婚】

  娶刺桐人为妻数代居住刺桐城

  阿拉伯、波斯商人来泉州,与泉州人通婚后生有混血儿。

  关于泉州的混血儿,《光明之城》记载:“众多的法兰克人及其他国家的人,与这个城市的女人上床,当一个男人在街上行走时,可以很容易看到他们的后代。”其实,宋元时期的混血儿有刺桐妇女与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所生,也有外国妇女与刺桐男子所生。

  1965年,泉州通淮门外津头埔出土了一方墓碑,一面阴刻波斯文,一面竖刻汉文。翻译墓碑上的文字可知,墓主阿含抹是一个古代波斯人与刺桐妇女所生的混血儿,先辈娶刺桐人为妻,在刺桐城居住数代,所以墓碑称“艾哈玛德家族母亲的城市刺桐城”。

  从泉州出土的大量伊斯兰墓碑可以看出,艾哈玛德家族久居刺桐城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洋蕃客”变“土蕃客” 成为回族先民

  宋元时期,来泉经商的阿拉伯人深感泉州是“安宁”、“和平”之城,这里的环境让他们流连忘返,这些阿拉伯商人由“洋蕃客”变为“土蕃客”,成为回族最早的先民之一。他们定居泉州,形成著名的“蕃坊”。

  为满足海外“蕃客”子弟入学需求,泉州还开设了外国子弟学校“蕃学”。许多“蕃客”与当地人嫁娶通婚。如今,泉州民间还有“丁家的鼻子,苏家的胡子”的谚语,说的就是混血后裔。

  泉州至今还保存了许多与回族同胞有关的文物胜迹,例如泉州台商投资区百崎回族乡的接官亭,相传当初是为接待郑和所建,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就停泊在泉州古港,曾在接官亭下过棋。

  泉州海交馆阿拉伯文化陈列馆奠基仪式上,16个相关国家的驻华大使、官员参加。(资料图片)

  【任官】

  大食蕃商勤劳经商 朝廷授予官职

  宋代,许多来泉州的阿拉伯、波斯商人,因协助朝廷击盗或捐钱或联姻等原因而获官。这些商人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阿拉伯穆斯林后裔蒲氏,其中蒲寿庚不仅擅于经营海贸,拥有大量船只,且因击盗而被授予福建安抚使等职。

  《宋会要辑稿》记载,南宋绍兴1131年至1162年,大食蕃商蒲罗辛造了只船,船只装载满仓的乳香驶往泉州,彼时泉州“市舶计抽解价钱三十万贯”。由于他的勤劳经商,当时朝廷授予蒲罗辛“补承信郎”。

  “大食”为唐宋时期中国对阿拉伯人的专称与对伊朗语地区穆斯林的泛称。查阅史料可知,宋武职共有52阶,“承信郎”属武职官最后一阶。蒲罗辛离华前,宋朝政府特别吩咐,要求其多加劝服其他蕃商来华贸易,若数目增多,将施恩犒赏其他人员。

  由此可见宋朝对海外贸易的重视,当时还指派市舶司官员、使臣到海外吸引蕃商来华贸易。当时泉州的“蕃舶纲首”(“纲首”代表官方管理船上事务)蔡景芳,因招徕商贩贸易,自建炎元年至绍兴四年,收获净利达九十八万余贯,朝廷授予“承信郎”。

  泉州“哈的司”法官被赞“高尚人士

  为加强对蕃商的管理,元朝廷采取唐宋时期蕃司长的基本方式,设置回回哈的司,来管理穆斯林的宗教事务及刑名、诉讼。“哈的司”为阿拉伯语,意为执掌教法者,为伊斯兰教法官。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游记中记载,“中国每一城市都设有谢赫,总管穆斯林事务。另外法官一人,处理他们之间的诉讼案件”。外国穆斯林若触犯中国的法律,由中国政府审理。若教徒之间的一般纠纷,由回回哈的司调解裁决。哈的司还负责草拟婚约,主持教徒的婚丧仪式。

  伊本·白图泰在泉州时,见到阿拉伯人塔准丁·艾尔代威里,他是泉州“哈的司”的法官,伊本·白图泰称赞“他是一位好义的高尚人士”。

  【建寺】

  外国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在泉州得到尊重。

  据记载,宋元时期泉州的清净寺达六七座。除了如今位于涂门街的清净寺(建于1009年)外,还包括泉州南城清净寺(建于1131年,毁于元末),建于12世纪前的涂门外津头埔也门教寺(毁于元末),南门元代穆罕默德寺(毁于元末),东门外东头乡纳希德重修寺(1322年曾重修)等。

  涂门街清净寺:仿大马士革礼拜寺建筑

  位于泉州市区涂门街的清净寺为人熟知,它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300年之后,元代至大三年(1310)至四年(1311),艾哈马德·本·穆罕默德·贾德斯修缮此寺。

  据现存于清净寺大门甬道后墙的阿拉伯文石刻记载,这是泉州第一座礼拜寺,名为艾苏哈卜寺。也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早,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净寺。

  艾哈马德是中世纪波斯南部著名贸易城市设拉子人。他来泉州修缮扩建了艾苏哈卜寺。这座清净寺通往寺内的甬道由尖拱门组成,两门之间的顶部,是圆球状藻井式,下部为洞门,门楼顶部的平台称作月台。有学者认为,这种门楼建筑是仿大马士革城大礼拜寺的建筑,为中世纪阿拉伯世界所普遍流行的伊斯兰教寺建筑形式。

  南城清净寺:彰显波斯湾与泉州往来

  南城清净寺由阿拉伯人纳只卜穆兹喜鲁丁创建。据元朝吴鉴在《清净寺记》记载,纳只卜穆兹喜鲁丁乘坐商舶从撒那威来。撒那威是中世纪波斯湾内繁盛的贸易港口,与泉州有通商往来。

  据历史学教授韩振华研究,南城清净寺建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元代至正九年(1349)曾重修。具体位置在“西为州学,即府文庙青龙代左角,东为光孝寺(百源川池附近)与通淮门(百源川池东边),南为通淮街,北为州学前壕即子城外壕”,与涂门街清净寺并不同。

  可惜,这座清净寺毁于元末的兵乱。

  其他清净寺:城门遗址 惊现古碑刻

  南门清净寺由穆罕默德·本·艾敏伯克尔主持建造。1984年,在泉州南门城基出土的石刻记载了建寺者穆罕默德的名字。这座清净寺应该就在南门附近,建造时间约为14世纪初。

  东门外清净寺由纳希德·艾斯马尔·穆萨丁重修。1956年,考古人员在泉州仁风门外东头乡发掘一块阿拉伯文碑刻,上面记载了寺门翻修时间以及主持翻修的纳希德的名字。碑刻出土地点,是宋元时期外国人聚居地,这座清真寺的重修时间是元代至治二年(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