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酒店“星病”不能止于“摘星”

28.08.2019  15:30

  “价格五颗星,设施五成新,服务不走心。”近年来,一些五星级饭店名不副实,不仅让消费者闹心,也不利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8月19日,全国旅游星级饭店评定委员会发布公告,决定取消部分五星级旅游饭店资格。被“摘星”的酒店存在哪些严重问题?“摘星”处理有实效吗?新华社记者就此展开调查。(8月26日新华网)

  酒店有多少颗“”,是消费者进行选择的重要依据;对酒店来说,它不仅是国家权威部门评定授予的荣誉,还是招徕更多客源的资本。取消星级资格,按说是对酒店的“最严”罚单——根据相关规定,酒店摘星必须降价,否则会面临物价部门严厉处罚。

  然而,从媒体调查看,从“五星”变“无星”,一些酒店仍“客似云来”,客流和房价变化不大,甚至有星级酒店主动申请“摘星”或自定义为“豪华”,以规避星级评定标准的约束。此前被曝光存在“浴巾擦厕所”“马桶刷刷茶杯”的一些高档饭店,就存在“无星可摘”的情况。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摘星”对高档饭店的影响力已明显削弱。

  显然,治理酒店“星病”,不能止于“摘星”。首先,要加大监管处罚力度。酒店与相应星级标准不符,卫生管理瘫痪、安全隐患重大、客房空气污染严重……这些“星病”,说到底还是监管处罚不力。在有关案例中,地方监管部门对涉事五星级饭店2000元的处罚,被指不如一间客房的一晚单价。因此,要让妄为者不敢肆意而为,让被罚者更有“痛感”,迫切需要修改完善相关法规,进一步厘清管理责任,形成监管合力,提升处罚标准;同时,探索引入公众监督、第三方监督,并进一步加大对违规违法酒店的公开曝光力度。

  其次,要改革星级评定制度。现行星级饭店评定是按行政级别来决定的:国家评五星,省级评四星,地市评三星。现实中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干扰,如在有些地方,相关部门为彰显政绩,催生出了大批不具备五星级条件却硬性开业的饭店,大大削弱了星级的含金量。市场化改革是星评制度的出路,应纳入国家认证认可监管体系,积极推进星级饭店由消费市场、行业组织、专业认证机构等第三方评定,而不能只由有关机构单方面决定。当然,擦亮“星级品牌”,需要加大标准引领,修订《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等。

  事实表明,只有让星级更有含金量、监管更有“肌肉”、处罚更有“痛感”,才能对酒店“星病”起到应有的遏制和震慑作用,倒逼其真正重视卫生和消防安全,加大对卫生和消防安全上的投入,切实保护旅客合法权益,让旅客食宿更安全、更舒适、更放心。(泉州文明办 付彪)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