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沙县小吃感动天津 "墙上餐桌"温暖求医路上的人

28.12.2015  16:00

三位志愿者将捐赠爱心餐便签贴在墙上。

 

每天夜里,王燕清都要把当天人们捐赠的爱心餐数目整理好。

 

叶大爷将爱心餐贴在墙上。

 

  ●三明日报沙县记者站肖首洲文/图

  一家沙县小吃感动一座城!最近,天津一家沙县小吃店推出“墙上的餐桌”,专门为血液病患者及家属免费提供食物,经当地媒体报道后,引起强烈反响,当地市民纷纷加入爱心队伍——

  12月24日,冬日的天津,最低温度零下2度。记者从福建沙县赶赴这里,很久都没适应。

  在天津和平区南门外大街403号,有一家沙县小吃店,从外面看,与其他任何地方的标准化沙县小吃店毫无区别。走进店里,就见门口右手边的墙上,写着“墙上的餐桌”几个字,密密麻麻地贴满了便签,令人感觉到这家小吃店的与众不同。

  记者认真看了些便签,上面写着“一起传递正能量”、“早日康复、开心快乐”、“一份清汤面加蛋”等字句和食物名称,瞬间,温暖蔓延。

   小吃店里爱心涌动

  一位女客人用完餐,又再买了一份一模一样的食物,写在便签上,再往墙上贴。店员让她写下名字,女客人连连摆手,“不用”,转身离开。

  记者追到店外,聊天得知,女客人姓刘,是附近一所学校老师,第一次来这里吃沙县小吃。用餐时了解了“墙上的餐桌”后,觉得很有意义,就留下一份爱心。

  记者刚走回店里,一位带着口罩的大爷跟了进来。他一进店里,就拿来便签,捐了两份爱心餐。

  大爷姓叶。他告诉记者,自己来自福建泉州,外孙女也得白血病,住院期间就听说了“墙上的餐桌”,很感动。虽然外孙女治病也需要很多钱,但家境还算好,一起住院的病人更困难,就特地过来表达一份心意。

  叶大爷刚走不久,又来了三位志愿者,扛着一箱苹果。原来,她们准备和店主人一起去慰问得血液病的孩子。今天,是平安夜。

  其中一位邓姓志愿者告诉记者,她是四川成都人,16日来天津时,正好在微信上看到“墙上的餐桌”的故事,当时就特地来店里吃了份沙县小吃,献了份爱心。今天早上又专程从成都乘飞机过来,一起去慰问那些生病的孩子。

  当天,记者从下午14时到傍晚19时,见到十多位专程来献爱心的人。而前来用餐的,更是基本上都留下了一份爱心餐。

  记者采访得知,有一位小伙子得知“墙上的餐桌”后,专程从北京开车到天津,找到这家小吃店,献上一份爱心。

  一位退休老干部,特地坐着轮椅赶到店里买几份爱心餐。

  一位叫王莉的天津市民,82岁,瘫痪在家,特地叫儿子送来200元,鼓励店主一定坚持下去,有困难随时找她。

  到记者采访时,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爱心款已经达30010元。

   一位沙县小吃业主的创意

  这家小吃店主人叫王燕清,沙县高砂镇樟墩村人。个子不高,开口便笑,一看就知道是个乐观的人。

  王燕清介绍说,她开沙县小吃店已经有十多年了。2009年来天津,这家小吃店是2014年9月刚开的。“别人开小吃店,买车买房,自己什么都没有。”说到这,王燕清又忍不住笑了。

  王燕清告诉记者,这两年经济不景气,生意难做。她看不得别人困难,看到流浪的、生病的,动不动就免费送。

  王燕清告诉记者,现在这家小吃店正好在天津血液研究所(以下简称血研所)附近,走路不过5分钟。她慢慢发现,尽管沙县小吃经济实惠,好多患者和家属来此就餐,还总是选择最便宜的饭菜。她就常为患者加饭加菜,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王燕清回忆,一次,两位老人带着一个孩子,在附近一家家询问有没有3元钱的饭可以吃。来到她店里,最后只点了一份青菜,三碗米饭。

  经过了解,王燕清才知道,他们是辽宁人,孙女得白血病,靠凑钱来此治疗。王燕清还知道,来血研所看病,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治疗费用,使这些人举家陷入经济困难。

  王燕清免费让两位老人和孩子吃到饱,叫他们今后随时来吃,还常将身上现金掏给老人。

  “后来老人再不来吃饭。”王燕清说,她急了,打电话给老人,才知道,自己的热情帮助让老人过意不去。

  王燕清说,她也意识到,人再困难都有自尊,自己这么帮,谁也会过意不去。而且血研所这么多病人,她一个人力量有限。

  不帮,心地善良的王燕清心里难受。

  今年11月10日,是王燕清生日。在生日会上,王燕清说了她的这个烦恼。

  大家一商量,受美国纽约一家咖啡店“墙上的咖啡”的启发,决定设立“墙上的餐桌”,汇聚大家的力量帮助那些患者。

  11月13日,“墙上的餐桌”正式推出。专门为长期在血研所中治疗,需要帮助的患者及家属捐助食物。客人只要多购买一份或者多份食物,记在便签贴在墙上。受助者出示住院或就诊证明,就能取下便签,免费就餐。

  天津一位退休教师写信给王燕清说:“你用纯洁善良的心灵,智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创建了一个捐赠者和受赠者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好平台。”

  于是,这个冬天,在这家沙县小吃店里,燃起一团温暖的火。

   用心呵护每一份爱心

  下午15时一过,就陆续有患者家属来取餐。

  来自山东的魏大娘,妹妹患白血病住院。她进入店里,先在墙上寻找今天想吃的食物,然后拿起笔,在登记本上记下自己姓名,食物名称,电话号码,站在一旁等待。

  魏大娘告诉记者,为了妹妹的病,已经花了几十万费用,治疗还在继续。家里在最困难的时候,这家小吃店提供这样的帮助,真是太感谢了。说着,魏大娘眼里已经有泪在打转。

  提供一个爱心平台,还要细心呵护好每一份爱心。

  有一个小插曲。有一天,有人来吃爱心餐,王燕清要求出示证明。没想到不但没有,对方还无理取闹想打人,后来报警才解决。

  王燕清从抽屉拿出一个粉红色纸盒和一叠厚厚的登记本。她说,每天捐助的,除了贴在墙上,她还一一详细登记。受助者取下的便签,全部放在纸盒存着,受助者每取下一份爱心餐,都要进行登记,随时可以打电话证实。

  正是从当天起,王燕清还和社区约定,由社区核实情况,盖上公章,这样方便小店核实。

  为了照顾到一些患者家属的感受,王燕清对取餐时间也作了规定,错开高峰吃饭时间,上午7时半到10时,下午15时半到晚上20时作为受助者取餐时间。

  小吃店店员告诉记者,过去,这些时间都可以休息,现在就都用来做这些事了。

  王燕清告诉记者,她现在每天都忙着这些事,反而顾不上店铺经营。有时,爱心餐不够,都由店里免费补上。忙的时候,凌晨她都还在统计当天捐助情况。

  采访快结束时,一位来自内蒙的米大哥进店登记完后,坐下来吃饭。他给记者看了住院清单说,爱人生病后,每天费用高达上千元,这么困难的时候,这些爱心餐真的让人觉得很温暖。

  因为“墙上的餐桌”,王燕清被评为“真情天津”2015年度人物十大人物之一。对此,王燕清说,自己离开沙县长年在外,得到许多陌生人的帮助。现在只是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他们能感受到温暖,就行了。

  说完,王燕清再次抿嘴而笑。

   采访手记

  让爱心传递起来

  记者驱车1700多公里到天津,说真的,天津很冷,最低温度零下2度。

  但在这家小吃店里,记者和所有前来捐助或者受助的每个人有同样的感受,“墙上的餐桌”是有温度的,它让零下2度的天津变得格外温暖。这也让记者感到骄傲,因为这股暖流来自家乡的沙县小吃店。

  沙县小吃遍布全国各地,如果每一间沙县小吃都能像天津这家小吃店一样,传递一份爱心,汇聚一股暖流,那么,这份温暖就会在全国传递起来了。

  近年,沙县小吃正在转型升级。沙县小吃的转型升级之路,不能只有标准店、示范店这一“硬实力”,还要有文化、爱心这些“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