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县委书记:以“两查”落实“两项法规”
中共沙县县委书记 袁超洪
在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新修订的《准则》和《条例》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持纪法分开、纪在法前、纪严于法,体现了新形势下管党治党新要求,严明了党员思想行动的党纪戒尺,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结合“廉政风险排查、遵规守纪巡查”活动实践,作为县级党委全面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把纪律挺在前面,关键在聚焦“四种形态”,要害在坚持问题导向,根本在坚守责任担当,推动《准则》和《条例》落地生根。
要强化纪律意识。认知方能遵行,要让党员严守规矩、依规奉行,必须先使党员知纪律、明规矩。结合开展“廉政风险排查”活动,就是要加强党员干部对中央、省、市最新条规、禁令的学习,尤其是《准则》和《条例》的学习。教育督促党员干部掌握党纪条规或禁令,消除模糊认识,改变惯性思维,坚守纪律规矩。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加强《准则》和《条例》的宣传教育,将其纳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党校教学和党员教育培训内容,作为党员干部日常政策法规学习的必学科目,促使广大党员深刻领会、全面掌握“四个必须”“八条规范”“六大纪律”等新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弄清“底线”“红线”,明白“禁区”“雷区”,一言一行要合乎纪律和规矩,进一步增强党章党规党纪意识,时刻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把纪律规矩作为言行指南,坚决维护纪律规矩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守纪律、讲规矩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为。要抓住问题“常态”,在“严”和“实”上下功夫,既挂帅又出征,敢于担当、敢于较真,以不怕“得罪人”、不怕“惹麻烦”的心态,红红脸、咬咬耳地排查所在地方、部门的廉政风险,既着眼治“已病”,又立足治“未病”,辨证施治、标本兼治,切实把纪律挺起来、严起来、落下去。
要强化监督预防。《准则》和《条例》坚持纪在法前,实际上是把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防线从法律层面前移到纪律层面,管住“好同志”向“阶下囚”蜕变的中间地带,体现了对党员干部的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开展“廉政风险排查”活动,目的也是爱护保护干部,不仅要让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知规明矩,更要对可能触碰党纪条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所带来的风险进行排查,并根据排查出的风险制定相应防范措施,确保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违规、不违纪。要加大廉政风险排查力度,认真对照查找与《准则》《条例》新要求不相符、相冲突的自行制定的各类规章制度,并对相关制度进行废除、修改、完善,建立新的制度,以防范风险、堵塞漏洞。要加强日常管理监督,把《准则》《条例》融入日常党员干部管理监督中,坚持平时常提醒、有病及早治,定期组织排查分析党员干部因惯性思维而违反规定、禁令的行为和苗头性倾向性违纪问题,制定专门实施程序,建立逐级谈话机制,该提醒的及时提醒,该处理的果断处理,切实管住党员干部日常工作、生活、交友等细节,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干部。
要强化执纪问责。党纪能否成为管得住党员干部的戒尺,关键还在狠抓落实、严格执纪、严肃问责。《准则》和《条例》坚持纪法分开、纪严于法,彰显的是党的先进性,是把党员区别于普通公民,对党员干部更高要求、更严管理。要建立巡查常态化机制,紧紧围绕《准则》和《条例》的新要求,把主要精力聚焦到纪律上,深入开展遵规守纪巡查,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循着“问题清单”“整改清单”巡查,突出巡查党员干部在遵守“六大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廉洁纪律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踩“红线”、越“底线”、闯“雷区”的坚决严肃查处,保持惩戒高压态势,不袒护、不迁就、不照顾,坚决防止“破窗效应”。要完善“一案双查”问责机制,用好责任追究这个“杀手锏”,进一步健全完善问责机制,坚持“一岗双责”“一案双查”,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既追究主体责任,也追究监督责任,倒逼“两个责任”落实,推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形成执行党规党纪的强大动力。要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典型问题通报制度,对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集中的地区和单位及相关负责人进行点名道姓通报曝光,不遮掩、不回避、不护短,推动在基层形成守纪律、讲规矩的良好氛围。
(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