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汪义勇:10年来不让一个山区孩子失学

30.05.2014  23:32

  汪义勇用现代媒体开展教学

  福州新闻网讯 每天早上6点,天刚亮,永泰县红星乡礼柄村初小的汪义勇校长开始了忙碌的一天:烧开水、做饭、清扫校园……匆匆吃了点稀饭后,孩子们陆续到了,57岁的老汪走上讲台。

  一块旧黑板、几张破课桌、6个山里的孩子,就是他重要的人生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没有掌声、鲜花,只有清贫、单调与孤寂。

  礼柄村初小原本是一所六年制的完整小学,由于近年来生源越来越少,经过多次教育资源整合,只保留了学前班和一、二年级,成为了一个教学点。既是校长又是老师的汪义勇,每天要同时为一、二年级的学生上课。为了让大山里的孩子也能与城里孩子一样开拓眼界,汪老师在教学中用上了多媒体、学起了英语。

  汪义勇是永泰清凉镇渔溪村人,从事乡村小学教育34个年头。2004年,他来到礼柄村任教,并把家安在了学校,一待就是10年。老伴徐木平担心他的身体,只好带着2岁的孙子也住到了学校,帮他做些简单的杂活。

  28日中午放学时分,大部分家住附近的孩子都回家吃午饭了,学校里只剩下二年级学生方佳颖,她家离学校有点远,从家里来学校要步行1个小时,于是中午她就留在汪老师家里吃午饭。下午放学时下起了雨,汪义勇放心不下要走远路的方佳颖,于是撑着伞护送她回家。在崎岖的山路上走了1个小时后,方佳颖的爷爷方齐铿见到汪老师,高兴地向他们招手。

  “他真是难得的好老师,对我们比亲人还亲!”说起汪老师,老人一脸感激。

  原来,方佳颖父母离家5年没有回来,祖孙俩相依为命。眼见方佳颖到了上学年龄,方齐铿打算让孩子到离家最近的礼柄初小上学,可是每天孩子来回4次就要走4个小时的山路,这让方齐铿犯了愁,方佳颖上学的事就被耽搁了下来。得知此事后,汪老师来到他家里,积极动员孩子去上学,并答应方佳颖寄在自己家里吃午饭。从那以后,方佳颖就成为他家里的一员。

  在礼柄村,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孩子,要么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到县里小学读书,要么转到乡中心小学就读,留在礼柄初小上学的大多是留守儿童或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

  徐佳蓥是礼柄初小一年级的学生,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母亲一个人在家带着3个孩子,徐佳蓥是家里的长女,尽管只有7岁,但母亲希望她辍学在家帮忙。去年9月,一年级新生都来上学了,徐佳蓥却迟迟未来。原来,佳蓥每天要帮妈妈做家务和照看弟弟妹妹,赶不上上学时间。

  为了让孩子上学,汪老师多次来到徐佳蓥家里做她母亲的思想工作,先是答应多留时间让孩子回家帮忙,佳蓥的母亲这才勉强同意让孩子来上学。后来,母亲见孩子学习认真,也就不忍心让孩子做家务了。

  汪义勇说,在山区,你给孩子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就可以改变他一生的命运。

  谈及将来,汪义勇表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退休后有人来接班,不让这里的一个留守儿童或困难家庭儿童失学。

   快评:让山区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人们常把老师比作红烛,照亮别人而燃烧自己。汪义勇用10年的坚守,生动诠释了红烛精神的深刻内涵。在他心中,一定装着满满的爱:为了不让孩子失学,他磨破嘴皮做家长的思想工作;为了让孩子开眼界,他在四五十岁的“高龄”学起电脑、英语……在大山的深处、在边远的山区,正是因为有了像汪义勇这样默默风险的园丁的坚守,孩子们才有了希望。

  汪老师已经老去,他说最大的愿望就是退休后有人接班。的确,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边远农村的小规模教学点,在教学设施、教学质量、师资等方面都不容乐观,甚至堪忧。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可以让孩子到城镇入学,但对于贫困家庭来说,这些教学点方便孩子就近入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有关部门应加大财政投入,提高这些教学点的办学条件,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这是教育公平应有之义。

  (福州日报记者 张铁国 通讯员 张海燕 文/摄)

   (版权作品,未经福州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黄新锦】【值班编辑:黄新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