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污染谁治理”思路受挑战 第三方治理正当其时

19.05.2014  17:37

近年来,我国环保投入逐年增加,但为何环境质量仍未得到明显提升?有专家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很多环保设施并未真正发挥作用,因缺乏社会责任和有效监管,工业企业自觉控污减排的意识淡薄,我国污染治理“谁污染、谁治理”的思路已很难行得通。大力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新模式,确立“污染者付费、专业化治理”新思路,正当其时。

谁污染、谁治理”思路受到挑战

环境污染治理已成为近年来的最大焦点,但环境污染状况却始终不容乐观。近日发布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4)》指出,2013年雾霾发生面积大、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更高、危害程度加大,中国要根治雾霾问题最快至少需要15-20年左右。水体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伟表示,中国污水排放总量远超过环境容量,仅C O D (化学需氧量)就超出环境容量四倍多。土壤污染更触目惊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污染严重总超标率16 .1%,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

污染在不断加剧,另一方面却是多地出现污染治理设施限制或间歇运行。据2010年中华环保联合会对全国18个重点流域工业园区调查结果显示,有2个国家级、7个省级工业园区,或紧邻重点流域,或位于人口集中区,100%有水污染问题,78%涉及大气污染,17%存在固体废弃物污染。13个工业园区涉嫌污水直排江湖。在这18家工业园区中,具备污染治理设施的13家,占70%以上。但这些污染治理设施或闲置不用或间歇运行,形同虚设,完全实现不了污染物达标排放要求。

在桑德集团董事长、环境商会会长文一波看来,出现以上的怪现象,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排污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有效监管缺失。但与此同时,他也指出,这也显示出我国工业污染治理依然沿用“谁污染、谁治理”的思路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很多企业想方设法地降低防治成本,总是为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减少对环保的各种投入,难以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自我约束机制。”文一波表示“例如一些工业园区,每个企业污水排放都达标了,但园区周围还是有污水排放。

他表示,由于受自身规模、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每个企业都自建污染治理设施处理自身排放的污染物,实际上很难做到。即使建了污染治理设施也常处于半开半关状态,给监督管理增加了难度。另外,污染治理设施实行非专业化、非社会化管理,运行效率低下,结果导致一些地区污染治理设施因缺乏资金而无力兴建,即使有的地方建得起也无力运行,造成建得越多、包袱越重现象,严重影响污染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