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洋尾寨保护与开发之路起步 修缮资金仍不足

22.04.2016  13:18
  •   旧寨正面寨墙与第一进院落已不同程度地坍塌。

      福州新闻网4月22日讯(福州日报记者 林宇熙 林洪相/文 郑帅/摄 通讯员 董扬洁)洋尾寨位于永泰县大洋镇大展村靠近闽清岭里分界处,有新、旧二寨,旧寨在西,依山建造下、中、上三落,连成一体,并由高厚寨墙围住;新寨在东,共三进,比旧寨大一些,石木结构,为清代建筑风格。

      对52岁的大洋镇大展村村民鄢振斌而言,30年前住在洋尾寨的美好时光很难忘怀,让他最开心的莫过于逢年过节,十几户宗亲家族聚在庄寨正厅,偌大的庄寨里热闹非凡。

       断壁残垣难掩恢弘气势

      洋尾寨旧寨荣寿庄位于大展村公鲎山山顶,沿着布满青苔的石阶拾级而上,一座刻着红五星的石拱门跃入眼帘,一对石狮立于寨门前,正面寨墙与第一进院落已坍塌,斑驳的寨墙上杂草丛生,在阴沉的天空下透露出历史的厚重感,依稀可从断壁残垣中一窥当年的恢弘气势。

      “石狮又叫风狮,据传是赤脚大仙托梦祖公立的,可逢凶化吉。你看,石阶上的脚印就是赤脚大仙留下的。”对于荣寿庄一石一瓦的传说,鄢振斌都能信手拈来。荣寿庄是鄢氏第十三世祖宗尹公,于清乾隆45年(1780年)建成,结构为三落一回照加二横楼,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房间204间。大厅的石板长5.5米,宽0.75米,厚0.23米,据说从15公里以外的乡镇运来。在230多年前交通落后的情况下,这么大的石板怎么运来,至今还是个谜。

      新寨昇平庄坐落在母鲎山山顶,与荣寿庄的直径距离约为150米,新旧两寨共同组成了洋尾寨。昇平庄建于清嘉庆(约1810年)年间,为鄢氏十五世祖鬯可公兄弟合建,占地面积4960平方米,结构为四落一回照加二横楼,房间365间。石砌寨墙高3至5米,上部土墙厚度达75厘米,设有斗形窗和枪眼。

      昇平庄大厅上方悬挂着“恩荣予养”的匾额,匾额两旁是一对大红灯笼,门窗上雕刻着精细的花纹,昔日大户人家的气派依稀可见。大厅中间的红木桌上供奉着鬯可公兄弟的父亲光椿公。1788年,光椿公进京赶考,中了举人,授湖北蒿县知县,因父母年迈,他婉词谢之,皇帝赐此匾额。

  •   旧寨刻有红五星的石拱门前,一对石狮立于寨门前。

       曾是闽中游击队司令部驻地

      荣寿庄和昇平庄的外墙上均有大大小小的弹孔。原来,1949年,因两寨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闽中游击队司令部就设在昇平庄,驻扎第四中队和大洋游击队官兵共200多人,荣寿庄则驻扎第六中队及闽永游击队官兵共320多人。

      “小时候,父亲跟我说,阻击国民党九十六军是最激烈的一次战斗,当时昇平庄游击队的机关枪卡壳了,二三十名敌军抱着枪从地瓜地滚进寨墙角,对面荣寿庄的游击队员向这里扫射,打死了两人,敌军才撤退。”鄢振斌回忆道。

      这场战斗也给当年仅10岁的鄢守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寨门关起来,打了一天一夜,小孩子在庄寨里到处跑。”让现年77岁的鄢守德难忘的,还有其乐融融的军民之情,“每天晚上,游击队的队员们都会抱我和其他小孩去洗澡,当时洗澡都是山下挑上来的水。”当年,大展村村民都积极向村支前供应站捐粮食,洋尾寨也成为古田革命根据地与福建省委的地下交通线的一个重要联络站,为解放永泰、福州、福清、长乐等地作出了贡献。

       保护与开发之路刚刚起步

      1949年是洋尾寨最鼎盛的时期,住在昇平庄的鄢氏家族有300人左右,荣寿庄有150人左右。1984年,鄢振斌的父亲在荣寿庄附近盖起了两层的土墙房,1986年,一家十几口人搬出了荣寿庄。“庄寨确实热闹,但是茅厕在庄寨外,生活不方便。”鄢振斌说。

      从1980年开始,鄢氏家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每家每户的经济条件好转,陆陆续续搬离了洋尾寨。据鄢振斌回忆,2005年,最后一户人家搬离荣寿庄,2010年,昇平庄也变成了“空寨”。据初步统计,洋尾寨的鄢氏后代共192户、1039人,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和海外。“没人住之后,白蚁侵蚀得厉害,没人修复,也就落败得更快了。”鄢振斌叹息道。

      2014年秋,昇平庄成立了管委会。今年2月,洋尾寨保护与发展理事会成立,鄢振斌被推选为会长。“初期修缮,预计荣寿庄需要180万元,昇平庄需要100万元。而要完整修缮,预计两寨分别需要500万和200万元资金。”鄢振斌说,短短2个月时间,鄢氏宗亲已集资140万元,但仍是杯水车薪。“洋尾寨不仅是红色古寨,还具有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价值,我们希望它的保护与发展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

  •   洋尾新寨昇平庄大厅上方悬挂有“恩荣予养”的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