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泰:持续推进“生态+”建设 绿色宏图徐徐展开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在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福建永泰调研时了解到,该县立足“山”“水”优势,持续推进一系列“生态+”建设,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高颜值”、经济发展“高素质”相得益彰的新路。一张生态美、百姓富的“山水画”绿色宏图正在不断绘制。
“生态+制度”建设生态保护铁军
永泰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5.48%,是福建省名副其实的“绿色生态屏障”,有着“福州后花园”之美誉。据了解,永泰县始终坚持“生态立县”发展的理念,着力在机制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为构筑绿色屏障“保驾护航”。仅在2017年,永泰就进行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完善生态环境修复司法机制等近20项改革。
作为福建34个取消GDP考核的县(市)之一,永泰这两年探索出一套以绿色GDP为基调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我们坚持党政同责,把生态环保责任纳入各乡镇党委政府和各单位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中,让每个永泰的干部都树立‘守住青山绿水,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严肃问责环保违法行为,形成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失职追责’的完整责任链条。”永泰县委书记陈斌说。
在考核细则上,永泰针对不同功能区,科学制定包括共性和个性指标在内的差异化考核内容,实行不同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政策导向。依据各乡镇特色,从工业、旅游农业、纯农业、征迁4个角度,对各乡镇进行差异化考核,以农业和生态旅游为主的乡镇不仅不设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出口总值、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还鼓励其结合自身发展基础和资源条件优势,走出符合其自身特色的经济新常态下的独特发展道路。
初夏的永泰县赤锡乡六传山山场上,一片绿意盎然。永泰县检察院生态资源监察科科长林天飞告诉本刊记者说,去年清明节,村民陈某扫墓祭祖时,因一时疏忽酿成山火,烧毁了180余亩的山林。其后,检察机关给陈某提出了对被毁山林进行补植复绿的建议,对其作出相对不起诉的处理。
“这改变了过去‘毁林者服刑,荒山依旧在’的尴尬局面,实现了法律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的最大化。”永泰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吴钢说,近年来,永泰共发出补植令9份,责令补种林木1840亩,被毁坏的生态资源得到很好修复。
永泰县人民法院院长高艳芬告诉记者,永泰县设立了生态环境审判法庭,率先挂牌成立全省首个“水资源保护巡回审判点”,在青云山管委会建立“生态环境巡回审判点”,聘请3名河道检察官对大樟溪各干、支流“河长”工作进行法律监督。通过完善生态司法体系,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据统计,永泰滥伐林木罪从2008年的11件下降到了2017年的3件,10年间案件下降267%;涉生态环境案件总量从2013年的30件下降到了2017年的6件,5年间案件量下降400%。
“生态+产业”构建生态发展体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陈斌说,生态保护好了,永泰的后发优势得以发挥,一批绿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现已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框架。
在近年来因发展乡村旅游、挖掘本土文化而逐渐成为旅游热点的永泰嵩口镇,古色古香的镇区里有一座由6名“90后”女大学生运营的“松口气”客栈。客栈选址是原来的村委会办公楼,为了打造乡村游示范点,6名大学生承包下了这栋楼,用心布置了一番。走进客栈,在一楼的公共空间里,游客恍若走回了儿时乡下的老宅院中,一股浓厚的怀旧感扑面而来。运营团队的姑娘们在镇上搜罗来的旧家具,在本地木匠师傅的巧手巧思下,搭配上各种物料,再点缀上村里采的花花草草,乍看朴素,实则别具匠心。客栈每到周末都“一房难求”,不少游客专程从城里驱车而来,在静谧的小镇中找回儿时悠闲的农村时光。
永泰县旅游局局长何在流表示,随着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过去“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永泰,悄然撩开面纱,好山好水正在成为永泰发展旅游业的“金字招牌”,“一朝惊八闽”。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投身乡村旅游。他们的到来,为永泰的美丽农村建设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生活力。
在永泰县葛岭镇,占地约3600亩、总投资额达120亿元的永泰智慧信息产业园已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本刊记者看到,园区内,路网雏形已现,中海创工业4.0示范基地、智慧广场和研发楼等一批环境友好型新兴战略产业和总部经济项目正在加快施工。
永泰县副县长张青雅介绍说,永泰县距离省会福州市区很近,拥有优质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低碳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近年来交通这一发展的最大瓶颈被打破,永泰发展低耗能、无污染的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逐渐凸显,一幅绿色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新画卷正在徐徐打开。
永泰县林业局国有林管理站工作人员赵其梭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政府鼓励农民上山种树,经过二三十年的生长,当时种下的树如今基本到了采伐期。但随着政府禁止砍伐重点区位林木,永泰有20多万亩商品林被划入重点生态区位,政府禁伐与农民砍伐变现的矛盾凸显。
为了化解这一矛盾,永泰启动了“重点生态区位非国有商品林赎买试点”工作,探索通过生态产品交易机制,将群众手中大量无法砍伐变现的商品林通过第三方进行价格评估,以政府赎买的方式收归国有,做到“留住绿水青山”的同时,让“绿色宝藏”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
“1100多亩林木,说不让砍就不让砍了,心里挺不是滋味的,”谈起自己呵护了20年的林木,永泰县长庆镇林农叶飞武感慨不已,“去年11月,通过商品林赎买,1139亩成熟商品林一共卖了370多万元。目前我已经拿到交易价款的60%,剩下40%等完成林权变更就能拿到。”
“不砍树也能致富。”永泰县林业局局长张义文介绍说,截至目前,永泰已完成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超过2万亩,支付赎买资金3380万元。下一步,永泰计划利用这些赎买来的商品林发展林下经济,如在林下种植珍贵药材,发展养殖业,开农家乐等,既保护森林资源,又能带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
“生态+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和乡村产业的振兴,也应是乡村生态文明的振兴。”陈斌说,要做好乡村振兴,“一方面要在绿色发展上见成效,守住绿水青山;另一方面要在留住乡愁上出特色,保护乡情乡韵。”
记者在永泰县岭路乡采访发现,当地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旅游产业”的模式,开发特色编织工艺品,发展旅游伴手礼。乡里引进永泰县植福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仙溪岭竹棕藤合作社,对当地贫困户、残疾人员以及老工匠进行竹编工艺技术培训,聘用他们制作工艺品,如今他们每人每月可以有2800元的工资收入。
在梧桐镇春光村,每到节假日,每天都有近2000人次的自驾游客前来观光。该镇引进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春伦集团,在春光村及其周边种植2000多亩茉莉花,一到夏季,整个村落都笼罩在淡淡的茉莉花香中,令人心旷神怡。为了实现增收,该村村民先将土地流转给企业收取租金,再由企业雇用村民从事养护、采摘等工作,带动全村劳动力80余人,增加全村工资性收入超过100万元。
永泰在特色农产品青梅、李果、高山有机蔬菜种植等方面,采取“公司+农户+订单购销”的方式,及时为农户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成立永泰电子商务协会,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抢抓农村电商发展机遇,创建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当地特色农副产品销售。
记者在梧桐镇坂埕村看到,一座由当地古建筑改造而来的古色古香的“菜篮公文创馆”成了市民聚会、拍照、购买土特产的聚集地。
“菜篮公”品牌经理林鑫说:“以往当地的土特产都是用普通塑料袋随意包装,让人觉得不大气,又不能够长期保存、远距离运输,就算土特产的品质很好,也卖不出更高的附加值。文创馆为附近的农户解决了这一烦恼。我们帮农户设计白果、李干、茶油等土特产的精美包装,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满足了游客和返乡游子自用和作为礼品赠送的需求。就算游客不购买,也可以在这里品尝当地土特产,扩大永泰旅游的影响力。”
梧桐镇党委书记黄绍川说,从种植、加工到销售,通过引入文化的元素,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农业的附加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3年前,大学生叶尔贞回到家乡梧桐镇光荣村,开办了一家“金野家庭农场”。走进农场大棚,各种品种的西红柿五彩斑斓,大棚门口有一块农产品展示区,游客能在这里体验农事、开展素质拓展。
如今,叶尔贞的家庭农场已经初具规模,吸引了不少本地村民打工就业。永泰县乡村振兴办综合协调组组长连萍介绍说,永泰正在制定“四乡”(市民下乡、能人回乡、青年创乡、企业兴乡)扶持政策,吸引一批像叶尔贞这样的大学生回乡创业。此外,永泰还与福建农林大学、闽江学院等高校开展合作,成立国内首个县级乡村振兴研究院,为未来乡村振兴培养人才。
【责任编辑: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