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永泰和城寨:置身苍翠云海 寻找一段传奇人生

13.06.2016  13:21
  •   和城寨周围树木葱茏。

      福州晚报6月13日讯(记者 张维璟 翁宇民/文 永泰县村保办/摄)永泰庄寨既是南方民居防御建筑的奇葩,也是农耕社会家族聚落生存的记忆,还是传统乡绅文化弥足珍贵的载体。本期《寨·见》永泰庄寨系列专题报道,将带你走进和城寨,寻找一段传奇人生。

      永泰海拔700米的高山上,有一座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的巍巍大寨。最特别的是,这座大寨堡居然是清咸丰年间一名13岁少年主持建造完成的。如此重任,为何会交付给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而这座庄寨建成后是怎样的样貌?这个肩负当家、建寨重任的少年,在成年后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所有的谜底,均被岁月封存在丹云乡翠云村。

      【百年悬念】

       翠云 其名

      和城寨又称为翠云寨,这座方形的大寨堡,从空中俯瞰就像缀在绿色天鹅绒上、棱角分明的宝石。它以周围环境优美、内部格局气派著称。主体建筑占地面积3850平方米,加上寨堡门前的月牙池以及各种附属建筑,总面积约10000平方米。

      翠云寨的得名当然是因为它的坐落地——翠云村。当人们走近和城寨,不免会为这个村子中四处耸立、树龄数百年的柳杉和松柏所震撼,明白这个称谓得来的另一重含义。当山风渐起,青松翠柏随云雾翻涌,和城寨就如同置身于苍翠的云海之中。

      和城寨建筑材料以土、石、木为主,四周寨墙采用石砌加土夯实而成,厚约3米,最高处达8米。寨墙上部有宽约一米的巡防通道(跑马道),和大大小小的枪眼及瞭望用的斗形窗。寨堡四角建有瞭望和放哨的角(碉)楼。通道与角楼相连,构成功能完整的防御工事。

      为了防匪患,和城寨四个朝向的门均有三道。寨内角楼上半部为哨岗,下半部是地牢——用来关押前来侵犯的不法之徒。它在建筑上还有一大特色是防火隔离墙的设计。和城寨是三进透后式布局,即前座房、中座房和上座房,左右两侧为横厝房。中座房与其他座房之间设有防火隔离墙,以确保中座房的安全。座房与座房之间还设8个大天井,用以采光和通风。在和城寨内,还可以看到极富永泰建筑特色的“挂瓦”——瓦片并非被覆盖在屋顶,而是被竹钉挂在墙面上,这让墙体如同穿了一件鳞片状盔甲。挂瓦可以防止墙体被雨水侵蚀,同时也可以起到防火的功用。

  •   房门设计是少见的上下结构。

       和城 其人

      以建寨人名字命名的“和城寨”,其主人公和城,虽然少年失怙,却以超乎同龄人的心智,挑起重任,建寨奉母,将不幸遭遇改写得十分励志。

      其实,和城寨的始建者是林和城之父林天郁。他经营青梅生意,成为一方富户。当时清政府提倡“富人自保”,1853年,林天郁便开始谋划建寨。但起建一年多后,36岁的林天郁就因劳累过度,英年早逝。

      许多宅第经历这样的人事遽变,可能就此荒废。林和城却以13岁的肩膀,扛起继续修建寨堡的浩大工程。据传,他善于统筹管理,保障了资金、材料、工匠各环节有序运转。

      和城寨前后经历了三代46年艰苦、缓慢的建造。它的建筑过程,几乎贯穿了林和城的少年、青年至中年。1899年,远近闻名的和城寨才算全部完工。林和城在这期间,不但担起了建寨重任,还接手父亲的生意,置办产业,成为咸丰至光绪年间福州府屈指可数的造林和种粮大户,在永泰葛岭、福州南后街均有房产恒业。中年林和城还通过捐纳,得授五品知府衔。

      林和城崇尚孝道,其母病痛,他必亲自端茶送药,近身服侍。他体恤乡邻,热心公益。和城寨附近有个大王境,是村里祭祀祈福的举办地点。大王境内戏台边有精美木刻记载着数位常捐资的人名。林和城被称为“缘首”,也就是出资最多的人。

      林和城一生育有五儿三女,繁衍至今已有八代两百多人。寨内正厅堂至今高悬一副对联,是林和城对子孙的家训:绍宗祖一脉承传克勤克俭功业长垂百代,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耕惟读家声丕振千秋。

  •   和城寨四个朝向的门均有三道。

  •   从碉楼瞭望庄寨。

  •   游客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