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花石保留传统古厝30多座 打造“红色·美丽乡村”

12.11.2017  14:06
永春花石保留传统古厝30多座 打造“红色·美丽乡村” - 新浪
来源: n.sinaimg.cn
 

  晨报特派泉州记者 万代辉

  绿水青山、花木扶疏,成群白鹭在溪边悠然盘旋……这些美丽的景象,如今您来离永春高速出口仅约5公里、地处永春桃溪边上的永春县桃城镇花石社区就能看到。

  花石社区田园如画,有“白鹭河”“橘子洲头”等美誉,保留有明清和民国时修建的闽南传统风格古厝30多座,其中以八斗堂、安溪堂、内圣园等八大古厝最为著名。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深厚的人文资源,为花石社区建设美丽乡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桃城镇镇长钱永新介绍,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在永春县委、县政府“全域旅游 全境美丽”的战略部署下,桃城镇将站在新的发展起点,突出特色,把花石社区打造成“红色·美丽乡村”,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现实,最终实现花石社区和桃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和美丽经济发展的“双赢”。

  人文资源

  奠定美丽乡村基础

  花石社区是永春的侨乡之一,常住人口近1700人。从古至今,这里水陆交通发达,宜商宜居。历史上流经花石段的桃溪,是闽中南与沿海地区进行物资交流所用的舟船必经之地,也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之一。

  说到“花石”名称的由来,据迁居花石已600多年的郑氏家族族谱记载,是因为乡里最早有一圳道,引水流经花石的石梯宫旁直泻而下,注入溪中;而圳尾底下结一巨石,距圳上一丈余。水流冲激在巨石上,喷出水花,在阳光反射下呈现美丽色彩,蔚为奇观,所以此地就被称为“花石”。

  如今的花石社区田园如画,有“白鹭河”“橘子洲头”等美誉,辖区内有余光中文学馆、白鹤广场、花石公园等景点,还保留有明清和民国时修建的闽南传统风格古厝30多座,其中以八斗堂、安溪堂、内圣园等八大古厝最为著名。这些古厝在花石呈扇形有序分布,独具特色,浸染着深厚的历史人文信息,成为当下花石乡土文化的底色。

  此外,花石辖区内有宋朝中期修建的泰山岩寺一座,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深厚的人文资源,为花石社区建设美丽乡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座祖祠

  诉说先祖美德故事

  花石村中的八斗堂、济美堂等郑氏祖祠,都是砌砖入石的闽南风格古大厝,从外观看规模宏大。它们虽名为祖祠,却又不仅仅是祠堂,大多带有屋宇的众多功能,有门额、天井、堂屋、厢房、仓廪、夹道、回廊、护厝等。

  据花石社区的郑金枪介绍,济美堂是其清代先祖郑世镃所修建的,而八斗堂是世镃之子德祯建造的。两座大厝相伴而立,正是花石郑氏瓜瓞绵绵的象征。

  据史料记载,花石郑氏十二世祖郑世镃,字予迪,号允伯,清顺治丁酉(1657年)生,生平品德行为令人钦佩,县宰周太尊带头推举他为乡宾(由州县推荐应科举的士子);朝廷闻知他的事迹,赐给他匾额和徽章,后来又赐膳食布帛,可谓荣耀一时。而郑氏十三世祖郑德祯,字信瑞,号云轩,也是乡宾。德祯心地仁慈,乐善好施,言而有信,行为谨慎。凡是亲戚乡邻有急难需要帮助,德祯都会予以接济;乡里有冒犯德祯的,德祯从不计较,也不曾上诉公堂。朝廷曾赐其冠带,再授匾额“纶音宠锡”、“令德寿岂”。

  近年来,济美堂、八斗堂在进行修缮时,都得到了郑氏海内外族亲慷慨解囊、踊跃支持,其中有马来西亚拿督郑文记和其兄金赞、其弟拿督建福、拿督文吉等人,还有现居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地的郑氏族人,足见花石郑氏宗亲间强大的凝聚力。

  串点成线

  打造党性教育基地

  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花石的郑氏先祖郑德祯创立了八斗书院。书院于1921年更名为花石公学,1928年更名奇花小学,而奇花小学曾是中共永春县委机关常住旧址。1927年至1931年,中共永春县特委和厦门中心市委曾把花石当成据点进行革命活动。1983年花石被确认为“革命老区村”,2010年1月永春县人民政府予以竖碑。如今,八斗书院仍屹立于社区中,成为花石教育发展乃至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的重要见证物。

  桃城镇镇长钱永新说,花石社区当下正在筹建“泉州市首个党内政治生活馆”。为丰富体验内涵,拟结合花石社区“美丽乡村”建设,创建以“一路三馆一台戏”为载体,集“情景式、体验式、互动式”于一体的党性教育基地。另外,社区还将以桃溪流域风景带、农家古厝为景观节点,规划旅游线路,串点成线,把余光中文学馆、水文馆、政治生活体验基地、桃溪流域风景带、民间古大厝连接起来,使之形成一条旅游线路。“我相信未来的花石社区会更加美丽,村民也将共享发展的‘红利’。”S7B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