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安率先推行"路长制":"四好农村路"条条抵心田
春寒料峭,竹影婆娑。
新春佳节,暖阳普照着福建永安市,汽车行驶在上坪乡的公路上,曲折而宽阔,山岭的云海、山腰的林海、公路两边的竹海层次鲜明,构成了一幅“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的美丽画卷。
尽管持续低温天气,每天,上坪乡龙共村村民杨国松与老伴还是起早,因为他们需要上山挖笋。一天忙碌下来,能挖到近两百斤的冬笋,“以前是窄窄的土路,收购冬笋的客商不爱上来,我们拉下去也很费力,一折腾,时间晚了,就卖不出好价钱。”
路,一端连着城市,一端连着乡村。路弯、窄、陡,一度是杨国松和乡亲们的痛,不仅让大伙出行不便,更是成了广大竹农致富奔小康进程中的“拦路虎”。
“要想富,先修路。”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农村公路发展情况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此后,福建将建设“四好农村路”重要指示转化为推进工作的不竭动力,如今全省建制村通硬化公路率、农村公路列养率、具备通客车条件的乡村开通农村客车率、县农村公路机构设置率达到100%。
农村公路在竹海蜿蜒盘旋。肖维明摄近年来,地处闽中山区的永安市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步伐加快,交通条件发生了大变化。从市区到上坪乡的公路拓宽改造至6.5米,大车能够顺利开进山,毛竹、笋、水果等农产品快速进城,送到客户手中,价格自然高了很多。
2017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好农村路”建设再次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近年来,“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也为党在基层凝聚了民心。
“四好农村路”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儿里,龙共村在2017年实现了全村脱贫,杨国松和乡亲们喜笑颜开。在八闽大地,一条条产业路、旅游路、扶贫路,让田野上升腾新希望,让山林里孕育新梦想。
牢记嘱托 奋力赶超
让“闽道更比蜀道难”成过去式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的诗句被后人所熟知。然而,福建的山地丘陵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90%,不禁让人感叹“闽道更比蜀道难”。当然,这已经是过去式。
永安市位于福建中部偏西,群山连绵、峰峦叠嶂、森林茂密,是“中国笋竹之乡”,境内竹林面积100.7万亩,农民人均拥有毛竹林面积和竹种资源总数居全国县(市、区)之首。
“以前的路都是窄窄的,吨位重的车不能进山来,我们只能‘盘车’,把毛竹截断,用吨位轻的小车运到山下,这无形之中增加了运输成本,毛竹截断后,也很难卖上好价钱。”永安上坪乡龙共村村民杨国松有120亩竹林,在他看来,路窄不仅是运输成本增加的问题,还存在安全隐患。
2010年,永安市将市区到上坪乡公路拓宽改造至6.5米。如今,大车能够顺畅开进山,沿线的5个村的毛竹不仅不用再“盘车”,也不用截断,按照客户要求的长度装车,价格提高了不少。
“新路修好后,运力大幅提升,每车能运输100吨左右的毛竹。路变宽阔了,变安全了,运输时间也缩短了。”杨国松告诉人民网记者,农村公路修到了老百姓的心坎儿里,路修好后,村民收入每年增加15%到20%,2017年全村实现了脱贫。
上坪乡荆坪村在2003年前,村庄连接外界的还是土路,可村里有竹林2000多亩、果树1000多亩,交通的不便极大制约了产业的发展。2003年,通过政府部门拨款和村民自筹,修起了5.38公里的林业公路,但也只能用“龙马车”小批量运输,吨位重的车进不去,货车交汇难。
“路窄,弯道多,还很陡,毛竹很难运出去。”荆坪村村民陈其志说,更费劲的是,因为路难走,挖掘机进不来,竹山便道都开挖不了,砍伐下来的毛竹只能肩扛下山,然后再用三轮车拉。
2017年,荆坪村利用“一事一议”、精准扶贫财政奖补的政策,对这条村道进行拓宽改造,从3.5米拓宽至4.5米,实现“单改双”,并于年底改造完工通车。记者到访时,丰收的脐橙一车车通过新路销往城里。
永安下辖15个乡镇(街道),228个建制村、33个社区,如今境内有国道205、356线、省道219线,农村路网四通八达,是闽西北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中转、集散地。截至2017年底,永安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2217.4公里,建制村道路100%硬化,其中乡道689公里,村道463公里。
“2014年以来,政府从加大力度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生命防护工程、危桥改造工程和绿化美化工程入手,努力实现高质量的农村路网供给。全力打造‘四好农村路’,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永安市委书记蒋先东介绍说。
永安农村交通路网。陈平摄实现高质量建设农村路网,离不开长期的资金支持。为啃掉这块“硬骨头”,永安市突出“两对接、一平台”多渠道融资。“即对接为民办实事、扶贫等项目,对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美丽乡村’建设,争取项目补助资金;依托交通建设开发公司建立融资平台多渠道融资。”
仅2017年,永安全市累计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到3.42亿元建设资金,其中打造的县道文西线示范路,运用新能源环保道钉技术,在福建山区建成了全省首条10公里夜间自发光农村公路,为提升农村公路夜间通行安全防护能力提供示范样板。
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黄祥谈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好农村路”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政府主导、民生优先、改革创新、群众参与,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数据是成效的最好的例证,五年来,福建全省累计完成投资402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33万公里,新增160个乡镇通三级公路。截至2017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9.19万公里,实现了“镇镇有干线、村村通硬化、路路有人养”,农村交通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同时,农村公路运营水平也持续提高,城乡运输资源有效整合、农村物流加快发展,具备通客车条件的乡村全部开通农村客运,有效服务了农村群众出行和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物资运输。
铺下是路 通达是富
“四好农村路”增强农村造血功能
午后,气温回暖,钟香珠赶忙招呼十来个姐妹出门,来到她家的田地上种莴苣。这次,莴苣苗不再是手提肩扛,而是通过刚刚修好的宽阔公路,用三轮车直接拉到田间地头。
勤劳的畲民,在劳作、交谈时频频发出爽朗的笑声,应和着远处拖拉机翻地发出的“哒哒哒”声,犹如在希望的田野上吟唱的歌谣,使得整个沧海畲族村生机勃勃。
钟香珠是沧海畲族村种菜大户,有十几亩菜地,可地离村主干道还有一段距离。以往,连接田间地头的是一条泥巴路,很窄,每当下雨都是泥泞不堪,人都不好走,更不用想着能开车进来。就在2017年底,沧海畲族村向上级政府部门争取到资金,顺着田地和溪流,修了一条3.5米的乡村公路,并修缮了灌溉设施。
“以前泥巴路不好走,烂唧唧,车开不进来。”修路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让钟香珠很是高兴,“路修好了,走着也方便,大车可以开到菜地旁边装货,收购的老板就更愿意来。”
乡村公路延伸至田间地头,方便村民生活生产。詹托荣摄方便是一回事,更主要是可以省工时、省工钱,菜不用在三轮车、大货车来回折腾,尽可能地保护菜的品相,价格就不会被打折扣。说到这,种菜能手,又被村里人称为畲族民歌“歌神”的钟香珠连称:“真是应了那句话‘要想富,先修路’,路修好了有很大的好处,大大的好。”
沧海畲族村隶属永安市青水乡,就在3个月前,以沧海畲族村为核心的“青水畲寨景区”被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沧海畲族村有化龙桥(廊桥)、龙德堂(古民居)等4处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畲族传统民居村落与多彩的溪水田园风光和谐共融。
“随着入选国家AAA级景区,来我们沧海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路修到了田间地头,沧海畲族村党支部书记杜素梅有着长远的考虑,“到了‘三月三’畲族歌会的时候,春莴苣就可以收成,到时候,游客不仅可以零距离感受田园风光,还可以体验一下劳动的乐趣,买着自己采摘的菜回去。”
在沧海畲族村,将4处省级文保串联起来的“黑马路”,更是收到不少游客的点赞。2009年,村主干道实现水泥路面硬化。2016年拓宽改造成沥青路,并配套修建了旅游公厕、休息室、便民点等。
“路修好了,设施完善了,来旅游的人就多了起来。村里的人气旺了,财气就跟着来,村民也会增收。”杜素梅告诉记者,沧海畲族村146户632人已实现了全村脱贫,“脱贫了,接下来,就是要走上致富路。”
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会内迁永安7年半,永安作为当时东南抗战文化名城,沧海畲族村就有4处重点革命历史遗址遗迹,部分古民居墙壁上写满当年红军长征路过此地时留下的长征标语。
在沧海畲族村,“黑马路”为乡村旅游增色不少。詹托荣摄在永安,一条红色旅游生态示范路正在建设中,将青水畲族乡、槐南乡串联起来,途径红军驻地旧址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安贞堡。红色旅游生态示范路作为永安市“四好农村路”示范路,全长约31.1公里,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7.5-10米,全副式水泥砼路面,投资约2.6亿元。
永安市副市长罗祥华表示,红色旅游生态示范路的建设,将促进沿线公路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推动乡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我们建的是旅游路、生态路,最终的目的是要成为老百姓的致富路。”
一花独放不是春。永安还有一条名叫“永浆至上坪旅游公路”正在抓紧建设中,这条新公路路基拓宽到9米,使原永安市区至上坪乡公路“长、弯、绕”的现状大幅改善,道路等级由四级提升到三级,并将根据情况开通农村客运班车,让居住在农村的老百姓能实现“出门就是硬化路,抬脚迈上公交车”的美好愿景。
永安上坪乡有着丰富的绿色资源,森林、竹海广茂。到了旺季,上坪的笋、竹供不应求,但公路窄小又弯曲,很不方便。“永浆至上坪公路的建成,将大大缩短与市区的距离,竹农们可以将笋、竹更快地运抵城里,同时也会使沿线的乡镇、街道、村庄同城里联系更加紧密。”永安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黄国钢如是说。
永浆至上坪旅游公路衔接高铁永安南站,将九龙竹海公园、天斗山旅游区、天宝岩旅游区等景区连成一线,有效促进沿线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四好农村路”穿过美丽乡村。汪伟摄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制约永安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大为改善,“四好农村路”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也为当地农村发展凝聚了人气和财气。借助乡村民俗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等一系列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推进,永安市东部大生态旅游产业平台随之形成,全市游客接待量从139万人次增加到539万人次,乡村休闲生态旅游消费市场得以快速发展。
同时,“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了农村物流网络。截至目前,永安市阿里巴巴村淘服务站覆盖了100个行政村,降低了农产品快速进入市场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至2017年底,永安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744元,近三年来年均增长12.4%。
公路对于一个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像永安这样,针对现有通村公路中双车道占比不够、部分路段通行能力不足等短板问题,福建省大力实施扶贫路、通畅路、品质路、安全路、示范路“五个工程”,目前已有53个“老少边”县建成10000公里以上旅游路、资源路、产业开发路,推进“交通+特色”产业扶贫,增加农村造血功能。
铺下的是路,通达的是富。在上个月召开的福建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福建省省长唐登杰透露,全省GDP继2016年首次进入全国前十之后,2017年又首次突破3万亿元,人均GDP则上升至全国第六,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0.7%。
创新机制 注入活力
“路长制”让每条公路有人管、有人养
今年2月2日,交通运输部召开深入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座谈会,福建永安市政府领导与会作经验发言。一个县级市,为何能成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呢?
时间回到半个月前,1月17日,福建省首个县级路长办公室在永安市正式挂牌,县长当“路长”的农村公路管理制度由此在福建全省范围内推行。福建也成为第一个全面实施农村公路“路长制”的省份。
“路长”由谁来担任?针对农村公路点多、线长、面广等特点,福建按照“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责任体系,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也就是说,分设了县、乡镇、村三级路长,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招募乡村道专管员,保证每条公路有人管、有人养,管得住,养得好。
养护工人在公路绿化带除草。(资料图)目前,福建各地已全面推行“路长制”,构建起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奖惩有力的路长管理制度。
而根据福建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创新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机制的意见》,乡镇政府要根据辖区内农村公路等级、数量和任务轻重等实际情况,设立乡村道专管员,原则上每名专管员负责乡、村道里程30公里左右。
福建全省首批13名乡村道专管员,已于1月22日在永安培训后到位上岗。乡村道专管员的职责是负责乡、村道的日常路况巡查、隐患排查、灾毁信息上报及保险理赔,参与管养单位监督考核、工程管理,及时制止并报告侵害路产路权行为,协助交通执法部门现场执法和涉路纠纷调处等工作。
其实,在福建,不仅是在永安,全省“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养护责任体系都已全面建立,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养护模式使福建农村公路逐步实现了“有路必管”,管好农村公路已经逐渐成为常态。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福建省委常委会上了解到,对于福建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和乡村道路专管员制度,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给予充分肯定,并要求在全国推广。福建强化考核奖惩,将农村公路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并强化示范机制,每年开展优秀总路长评选等工作,获得李小鹏点赞。
除在建设上加大力度外,福建省的农村公路也实现了管、护、运营的“多点开花”。在强化“管”的机制中,永安市就投入2500余万元,优化整合交通公安联合治超、交通质监站、农村公路养护应急中心等功能,在绕城公路吉山里坑建成福建全省首个多位一体的农村公路综合管养基地。
建好管好还要养好。福建省全面落实“四好农村路”的精细化养护,注重培育和强化基层养护力量,按照“组织到位、硬件到位、人员到位、技术到位、经费到位”的五到位要求,提升农村公路养护水平。
养护车在公路洒水作业。(资料图)永安市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站站长李积鑫举例说,2017年6月,由于连续强降雨天气,永安市上坪乡麻大线北山路段发生山体滑坡,约900立方米的溜方使得该段公路交通中断。接报后,市交通运输局迅速组织养护人员赶赴现场开展抢通工作。7个小时后,山体滑坡路段恢复通行。
“以往出现险情,每次都必须先通过招标确定施工队伍,再开展抢险,程序繁琐,浪费了宝贵的抢险时间。”李积鑫介绍,为提高养护效率,永安市将区域内农村公路年度小修工程、应急抢修工程与县道日常保养进行整体打包招标,由专业养护公司进行统一养护。
人民网记者在永安市农村公路养护应急中心采访时,恰巧遇到了永安下辖的小陶镇牛益村、吴地村、松山村的村干部,他们是代表村民前来送锦旗表示感谢。原来,这3个村落地处偏远,村道存在安全隐患,养护应急中心上报后启动了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增加了护栏板和避险车道等防护措施,进一步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路通了,人心齐了,大家干劲足了,党和群众的距离更近了。很多群众自发成为农村公路的义务宣传员、护路员,把农村公路当作自己的眼睛来爱护。
为养好农村公路,福建建立农村公路省级投入合理增长机制,2018年起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按每年每公里县道3万元、乡道1.4万元、村道4000元标准安排。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明确,要督促市、县两级政府切实采取措施,确保资金落实到位。
“四好农村路”,既要建得好、管得好、护得好,还得运营好。
春节期间,永安市小陶镇上热闹非凡。在小陶镇综合运输服务站里,家住7公里外的村民朱清春正准备搭乘村镇公交回家,“过去只能骑自行车、摩托车,又慢又危险,去年镇上开通了公交,政府补贴,坐一趟两块钱,安全又方便。”
2017年7月,小陶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占地3000平方米的服务站整合了客运站、货运站、公交站、村淘站、旅游服务中心等“九站三中心”功能,辐射八一村等34个建制村,为村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目前,永安市共有农村客运车辆166辆,78%的建制村通上了直达县城的班车。
永安市交通运输局局长黄国钢介绍,村淘站通过物流货车、农村客运班车将城里的商品送至村民手中,还可以免费帮村民售卖土特产,实现“网货下村”和“土货进城”的购销双向流通。
2016年,永安市政府投入1600万元,投放新能源纯电动汽车160台,设立服务地点14个,充电桩107座,采用分时租赁模式,在福建全省率先推出绿色环保的纯电动自助公交,实现了城区及城乡结合部百姓自助出行全覆盖,并向农村延伸。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永安的做法显然很有示范效应。在去年8月份召开的全国“四好农村路”养护现场会上,永安市作为福建省唯一的“四好农村路” 全国示范县受到交通运输部表彰。
为进一步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向高质量发展,实现农村出行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走得舒适、走得安全”转型升级,福建省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改革创新,加快构建高效畅通、安全舒适、路域洁美、服务优质的农村交通体系。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为福建擘画未来——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新福建,正迸发前所未有的力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3800万八闽儿女迎着新年春风,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四好农村路”,致富奔小康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农村更强、农民更富、乡村更美”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余尤宜、詹托荣、兰志飞)
【责任编辑: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