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引进水葫芦是为做猪饲料 如今在福州内河成灾

05.07.2014  11:14
当初引进水葫芦是为做猪饲料 如今在福州内河成灾 - 福建之窗
来源: fz.fjsen.com

福州琅岐岛的互花米草在滩涂上恣意生长,水塘逐渐干涸,海边的动植物也越来越稀少。

当初专门引进互花米草是为了防浪固堤,没想到最终失去了控制。相关专家称,互花米草最初是从福建罗源湾登陆的,目前福州沿海滩涂几乎都有互花米草的身影,互花米草和水葫芦的情况类似,都是“好心办坏事”。造成现在这种结果,完全是因为引进时,没有进行科学评估。

互花米草最早在罗源湾登陆

福州琅岐岛的互花米草占据了滩涂,致使湿地变成了干地,这并不是一个随机事件,因为这个地方当初专门引进互花米草,是为了防浪固堤。

据福州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刘剑秋介绍,互花米草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一位南京的大学教授在江苏率先引进的。随后福建等地也相继引进。

互花米草最初在罗源湾登陆,随后,种子随着海水漂到福州沿海各地。罗源湾则成了福州互花米草泛滥最严重的地方。

由于互花米草秸秆密集粗壮、地下根茎发达,能够促进泥沙的快速沉降和淤积,最初对保滩护堤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其超强的繁殖力,使湿地面积越来越小,滩涂养殖业被迫压缩。同时,挤占了当地物种的生存空间,破坏了沿海滩涂的生物多样性。“红树林是很重要的沿海的防护林,由于互花米草的入侵,红树林的数量大量减少。”刘剑秋教授说。

福州琅岐岛的互花米草目前还在蔓延。“但是互花米草不会向内陆蔓延,因为它适合生长在有一定盐度的潮间带。但即便如此,也已经相当厉害了。”刘剑秋说,福建的整个气候环境非常适合这种植物的生长,越往北影响相对就越小些。"

水葫芦在福州内河成灾

同样是主观引进物种,水葫芦和互花米草有着相似的经历。据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专家介绍,水葫芦于20世纪50年代作为猪饲料在全国推广后,开始大量逸生。

“那个年代,粮食紧缺,没有多余的粮食给猪吃,就拿水葫芦来喂猪。完了再把肉分给大家,好多人认为这是个好办法,没有消耗多少成本,还有肉吃。”刘剑秋说,其实水葫芦含水太多,营养成分并不太多。并不是上佳的猪饲料,现在已经没有哪个养猪企业用水葫芦喂猪了。

福建省福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一个以生猪养殖为主体的企业。公司老总廖先生介绍,水葫芦作为一种猪饲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生活艰苦,没有余粮喂猪,于是从国外引进了水葫芦作为猪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