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报道我省创新农村水利体制机制的文章
《中国水利报》邵自平记者采写的题为《连通最后一公里的肯綮——福建创新农村水利体制机制透视》的文章,在6月26日《中国水利报》头版头条“走改革一线,报水利民生”专栏发表。《中国水利报》专门为此加了“编者按”,向全国各地介绍推广。
(厅农水处)
编者按 :深化改革,是水利发展的强大动力。2014年1月,《水利部关于深化水利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农村水利的改革任务,“必须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创新农村水利体制机制,促进农村水利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通过不断尝试,福建省在建立农村水利长效运行机制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连通最后一公里的肯綮
—福建创新农村水利体制机制透视
□ 本报记者 邵自平 通讯员 陈向镇
水渠交错,水流潺潺,渠道周边道路硬化,向日葵点缀在田边,与农家小院交相辉映,好一幅人水和谐的现代田园画卷。这是记者近日在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后黄村看到的一番美景。
乘改革之势,福建今年加大力度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在灌区“两费”落实、小农水重点县建后管护和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维护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近日,记者专程走访福建莆田、泉州、龙海等地,详细了解了农村水利工程长效机制建立情况。
水费直补,一举破解灌区“两费”落实难题
农业水费一直都是福建基层水管单位正常运行管理经费的主要来源。近年来,随着农业税费改革,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水费计收呈逐年下降趋势。记者在莆田市采访了解到,2013年莆田直属的4个大中型灌区东圳、木兰、萩芦溪、东方红实际灌溉面积27.67万亩,应收农业水费1176万元,而实收120万元,仅占应收总额的10%。
“百分之十,意味着灌区职工基本工资都无法足额发放,工程维修养护更难以落实,直接影响灌区的正常生存。为了计收水费,灌区职工甚至帮乡镇政府做计生工作,本末倒置!”莆田东圳灌区管理局局长许美新一语道出水费计收不到位的苦衷。
今年年初,莆田决定采取农业灌溉水费财政直补的方式,破解灌区运行难题,保证灌区稳定运行。灌溉水费财政直补,即取消市直管灌区农业灌溉水费,灌区的运行维护费列入财政预算。这一制度,从根本上解决了灌区“两费”落实难的“硬骨头”。
“水费直补,实现了灌区良性运行,让灌区管理单位吃了‘定心丸’,提高了职工工作积极性。今年已经落实经费600万元,基本能够满足四大灌区运行维护和人员经费的需要。”莆田市水利局农水科科长吴建洪说。
水费直补解决灌区“两费”难题,如何在灌区实现节水灌溉,形成良性运行机制?许美新告诉记者:“东圳灌区严格按照灌溉面积和播种种类,采取定额灌溉,有效实施了灌区的节水灌溉。一是对灌区末端渠系工程进行节水防渗改造,灌溉水利用系数可提高到0.6;二是采用不同渠系轮灌增加流量,提高水利用系数;三是加强宣传,促进农民改良播种低耗水农作物。”
明确主体,落实小农水工程建后管护责任
福建省近年来抓住国家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的机遇,分五批共实施53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
“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小农水’,直接服务农村的民生建设,但是如果建好了后期没人管,坏了没钱修,将直接导致‘肠阻塞’,甚至荒废。泉州市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进行测绘,摸清底数,明确工程管护对象。”泉州市水利局农水科科长李振鹏坦言。
记者在泉州采访了解到,德化县通过落实小农水工程管护主体,采用权责明确、制度健全、经费保障、科学考核的具体措施,确保工程建成后“有人管、能管好”。
“德化县小农水工程建后管护,在全省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有‘六个有’的特点,即有较好的管理办法,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有具体的工程管护对象,有明确的补助标准,有专门的管护队伍,有一套考核细则。”福建省水利厅农水处处长黄明聪说。
德化县划清了公益性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管护范围,即产权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合作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直接服务于农村公众生产生活的小型水利工程及配套设施。近期德化把第一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形成的267公里农田灌溉渠道以及13座小(2)型水库列入小农水工程管护的对象。县里出台《德化县公益性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后管理暂行规定》,确定“小农水”工程建后专项补助机制,县财政安排120万元对公益性农田水利渠系进行管护,聘用153名工程管护人员。
美湖乡小湖村管护人刘玉正就是153名管护人员之一,也是长期居住在小湖村的本地村民。他告诉记者:“我负责管护3公里农田灌溉渠道,遇到台风暴雨,每天都必须巡查。要对渠道及时进行清淤,周围农民反映的问题及时处理。县里通过乡、村对我进行考核,评级是‘好’的话,管护一公里一年可以拿到1500元,平均一个月能拿375元。”
分级管理,实现农村饮水安全长效运行
既有平原又有丘陵的福建龙海市,按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整乡整村推进的思路,在2012年就已经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任务。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根据地域特点,龙海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目前主要采取三种模式运行:一是城区管网延伸供水模式,扩大城区供水工程规模和供水能力,向农村延伸供水管网;二是集镇联村供水模式,即以国家和集体投资为主新建独立供水公司,覆盖周边乡镇,成立国有自来水公司负责管理;三是村级独立分散型供水模式,距离城镇相对偏远、人口较为零散的山区农村,建立独立饮水工程,组建农民供水协会或专职管理人员管理。
三种模式确定了三种管护方式,总的原则就是分级管理。所谓分级管理,就是明确市县、乡镇、村级供水三级职责,确定各级水价标准并单独计收水费,水费收入用于本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维护和人员经费,确保“民心工程”让群众长期受益。
“水利局管理的集镇型水厂负责向乡镇供水,价格每吨约0.8元,乡镇水厂根据管网建设成本向村级供水,每吨1.2至1.6元,村级再供水入户。分级管理,分级收费,明晰了市县、乡镇、村各级权力和义务,水费用于管网运行维护,真正让工程建得起、长受益。”龙海市水利局局长苏打铁介绍分级管理的细则。
龙海市龙湖供水有限公司是集镇型供水模式代表之一,解决周边乡镇10.7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公司总经理林艺军说:“我们按0.8元每吨供给各乡镇水厂,收费用于工程建成后的水质监测、人员经费和日常维护,能够满足水厂的基本需要。”
改革,意味着啃硬骨头,打攻坚战。农村水利惠及千家农户,深化农村水利改革,建立农村水利建后管护长效机制意义重大。福建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农村水利改革的探索实践,在农村水利长效运行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切中肯綮,打通了“最后一公里”,促进了福建农村水利的发展,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