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特别策划】气象路上你我同行 新闻途中共筑梦想

06.11.2015  18:23

   【编者按】11月8日,是我国第十六个记者节。在福建,就活跃着这么一支“气象记者”队伍,她们与风雨相伴,与雷电同行,与灾害擦肩,与百姓相连,用笔尖、用镜头,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一次次地向人们送去最及时、最准确、最专业、最翔实的报道。在这个属于她们的节日里,怀抱远大新闻梦,共话深深风雨情,用自己的笔触,娓娓道出日常报道故事、新闻工作感悟和追逐梦想途中的酸甜苦辣。气象路上你我同行,新闻途中共筑梦想。她们将一如既往地坚守着、努力着、拼搏着,做好气象报道,共圆新闻梦想。


图为福建省气象局宣传科普中心宣传部合影

 
追逐“新闻”梦 不悔“风雨”情


   跑了300多公里的路程,推开30多天没踏入的家门,4岁的女儿一看到我,先是一愣,随即丢下吃了一半的棒棒糖,飞奔过来紧紧抱住我,生怕妈妈又会突然离开……搂了半天,她才仰起头说:“妈妈,我好想你!以后可不可以经常回来陪陪我。
闻言,我眼眶不禁湿润,心里五味杂陈。为了做好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气象保障服务的宣传工作,我已经在外忙碌了一个月没回老家了。
   宝贝,妈妈何尝不想天天与你在一起呢?可是,妈妈心里有一个“气象报道”的梦想,已经奔走在追求梦想路上的妈妈,必须一直努力着。
   农学专业出身的我,一毕业就把大学学了四年的“看家本领”丢到了一旁,进入基层气象局从事测报预报工作。2012年经遴选,有幸走上了福建省气象局宣传岗位,开始了我的气象报道“新闻梦”。同时,也“丢下”了未满周岁的女儿,只能在周末的时候抽空回去陪她。


图为福建省气象局宣传科普中心宣传部汤珺琳

   刚接触气象报道时,我几乎一无所知。“不要把‘我不是新闻专业的’和‘我不是气象专业的’当成你不会写气象新闻的借口。” 已退休的老气象宣传工作者朱应珍老师经常这样告诫我们。
   我心中坚信无论什么事情都是从“不懂”到“”。为了让自己尽快补上新闻知识与报道写作这一短板,在请教新闻界朋友后,我从书店里买回了许多新闻写作的书籍。从此,这些书代替了iPad里的连续剧,成为我打发晚上时间的最好消遣。
   我从最基本的新闻知识看起,了解新闻报道体裁,学习报道范文好文,细读《中国气象报》上各版稿件,积极向同事请教……
   令我对气象报道“新闻梦”产生强烈触动的两件事,至今印象深刻。那是我刚到新岗位报道的第一个月,有天我读到了同科室里王芳一篇关于2010年第10号台风“莫兰蒂”的报道稿件,被深深打动,心想:“究竟是新闻科班出身的,果然厉害。”后经了解才知道这篇稿件是当时怀着两个多月身孕的她,顶着狂风暴雨,冒着溃堤风险采访出来的。随后,同事郑彬的一张新闻摄影照片把我深深震憾,事后得知为了这张照片,她在去采访路上与闪电擦肩而过,当时一道闪电击中了离她不远的大树上,庆幸的是她躲在了车里……
   类似的新闻背后故事很多,让我深深地感觉到气象报道“新闻梦”的种种“不容易”,也深切地感受到这个工作的神圣与伟大。正是有了这样一群气象新闻工作者不顾风险,不辞辛苦,穿梭于风雨间,行走在雷电下,才有了一篇篇准确、及时、专业的精彩气象报道。我时刻告诫自己不能因“不容易”而退缩,要去追逐这份气象人的“精彩”。
   “新闻,是一门实践的学科,只有在实践中磨炼才能真正成长。”这是朱应珍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的教诲,让我下定决心要“多实践、多磨练”。
   三年来,我先后登上了人工增雨作业的飞机,不顾飞机在厚厚云层里颠簸,一路跟踪采访并拍摄人工增雨作业全过程;踏上海上拖运气象浮标的工程船,不顾风浪带来的晕船反应,记录着气象人布标的点点滴滴;加入追逐台风的队伍,不顾狂风暴雨的肆虐,现场报道台风登陆时的风雨影响……
   “好报道是跑出来、问出来、琢磨出来的。”这是我这三年来最深的感悟。要写出好报道,必须做到腿到、嘴到、耳到。作为气象新闻记者,我们每年都积极下基层,走进气象站,走进田间地头,走进生产作业车间,现场采访和感受气象服务工作的种种艰辛和成就,了解和感受社会对气象服务迫切需求和满怀感激;在平日里,让自己在气象知识的海洋努力去“”、去寻找、去思考,尽力向社会展现气象人的所作所为和气象人的精神面貌。
   相聚时光总嫌短。周末一晃就过,又到了跟女儿道别的时候,看着她水汪汪的大眼睛流露着不舍得的眼神,我还是强忍着微笑地和她说再见。女儿很懂事,拉着我的手说:“妈妈,你要注意休息,要多回来看我。”我再也抑制不住眼睛里的泪水,转了身,头也不回地踏上回福州的路程。
   一路上,动车两旁的景色飞逝在身后,前方是我追逐的“”,后方是我梦牵的“”。(宣科中心 汤珺琳)


纸上春秋 见证气象事业进步

 
   乙未深秋,公历11月08,记者节至。作此篇,以为鞭策。
   报界宗师张公季鸾尝释之,一曰记者之节,二曰记者之节操。须臾之间,两载有余,几多思考。《易经》“关乎天文,以察时变”道出气象之重要。为行业之记者,采写须紧扣行业,寻找、挖掘素材,窃以为方向有二,一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之信息,助其明耕作渔猎之时序;二为党组思想化为全省之行动,二者于吾等是责任更是使命。见证、记录气象事业发展进步,吾等参与者无疑是更高远新闻之理想。吾虽愚笨,不误敬业。唯有坚持不懈,方能弥补不足。


图为福建省气象局宣传科普中心宣传部刘美

   荀子曰“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于平凡岗位磨练,成长融入其中,精心编辑,出好作品,绽放青春,追逐梦想,见证气象事业之发展进步!(宣科中心 刘美)


一步一脚印,编织属于自己的“新闻梦

 
   一个全新的环境带给你的是什么,新鲜或陌生?
   在此之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对气象工作唯一的了解不过电视上的天气预报。“生活像一盒巧克力,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滋味。”作为一个刚刚走上气象报道岗位的人来说,我也逐渐体会新的工作带给自己的惊喜。
   好新闻,都是跑出来的
   此时距离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气象保障服务的宣传工作结束不到一周,回家好好睡个踏实觉成了大家当下共同的愿望。每天办公室、青运气象台、青云会场的轮流驻守,只为能在第一时间写出真实的气象报道。科室离家庭远在外地的同事已经忙碌了一个月没有回去看看孩子了。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我们基本都要做好应急准备,常常科长一个电话,我们就得背起相机奔赴现场,原定和朋友,和家人的约会也只能一次次改期,很无奈,但这确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图为福建省气象局宣传科普中心宣传部王婧

   我曾质疑过,现在网络新闻这么发达,很多事件和图片素材在网络上就能搜到,何必每件事都亲力亲为跑现场?
   2010年第10号台风“莫兰蒂”来临时,怀着两个多月身孕的同事王芳仍冒着风雨奔赴第一线追风报道;去年6月,同事汤珺琳跟随省大气探测保障中心亲历海上气象浮标的布标行动,在摇晃不止的工程船上,伴随身体的不适和对茫茫大海的恐惧,一边用相机一丝不苟地记录下了布标的一举一动.....因为他们,才有了那么多准确、及时而精彩的气象报道,也第一次让我感受到新闻职业的伟大和神圣。
   沟通远比想象中重要
   “如果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那么不愁没有新闻可写,也不愁写不出好的新闻来。”刚刚踏上岗位的我总是觉得报道大同小异,埋头拍照,埋头写稿成了我工作的日常。拿了材料就能写出个稿件,但最后却不免落入假大空的俗套,这让我感到了挫败。
   “记者是一个需要保持足够灵活和随机应变能力的职业。采访除了客观条件,主观能动性更不可少。所以必须在每一次的采访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提问能力和沟通技巧。”一次无意和大学指导老师的聊天却让我如梦初醒。很多时候采访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事件,事件背后的内容和故事需要我们在对话中慢慢挖掘。气象新闻本身是客观的,但能不能获得与众不同的新视角,挖掘事件的独到之处,全靠自己与采访对象的沟通和交流。要丰满气象新闻,写出有血有肉的报道,或许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先练本事,再谈理想
   或许每个人小时候都曾幻想过自己将来要做一份特别酷的工作,每每在别人面前提起都能嘴角带笑,为之自豪。
   今年第21号台风“杜鹃”的到来让我体会灾害天气来临时气象局上下洋溢出的紧张氛围。大家都在全力以赴准备好应对台风的到来。同事们更是没有多余的思考,扛着摄影机摄像机就去海边追风,我也经历了工作以来的第一个大夜班。这是我入职以来经历的第一个台风天气,也第一次让我体会风里来雨里去的气象人背后的艰辛,同时为自己的工作的重要性感到骄傲。
   遗憾的是,新闻专业出身的我因为对气象专业知识的匮乏,在报道台风的稿件里出现了一些基本知识上的错误,然而“专业不对口”显然不是一个好借口。之后我关注了许多气象公众平台,闲暇时间仔细翻阅《中国气象报》上各版的稿件,“恶补”专业知识上的不足。

   长大后才知道,工作没有所谓好坏,若你对自己的工作饱含激情,那么它就值得你为之自豪。对于未来,我期待自己能成为一名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新闻人。在真实报道气象新闻的同时,也能让人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思想沉淀。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当然,在高谈阔论理想之前,让我们先把本事练好。(宣科中心 王婧)


一切从头开始

 
   入职之初,心中不免惴惴不安,毕竟所做并非大学中所学,视频剪辑、ps平面广告制作、二维动画制作、摄像……一切从头开始。为了让自己尽快上手,一方面向单位里的前辈们请教,另一方面从书店里往家搬书。最初的几个月,我的生活似乎又回到了高中时代,每天的生活都被学习紧紧包围,压力之大远超高考。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之后,从拍摄、视频剪辑、片头制作……我做到了独挡一面。几年之后,部门重组,新的任务又上肩头——新闻写作,一切再次从头……


图为福建省气象局宣传科普中心宣传部郑彬

   入职之初,我认为上班就是朝九晚五,作息固定,时间久了才发现其实并非如此,一切必须从头开始。 
   今年9月18日,福建省气象局森林火灾气象保障服务应急演练在南平市拉开大幕。前一天(17日)下午拍完预演练后,临时接演练指挥部通知,要将下午拍摄的视频剪辑成具有观赏性的片子,确保第二天的演练能更具观赏性。没有专业剪辑设备、没有必备的历史视频资料,时间仅仅只剩一个晚上,面对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连夜加班从网络上下软件、下资料、向在家里同事求助……一切只为能顺利完成任务。
   同样是今年中秋节,台风“杜鹃”赶来凑热闹,假期就这样凭空消失。那天,不得不推掉了所有朋友的邀约,一个人到单位加班,身后留下的是朋友们的无尽的抱怨:“感觉你是你们单位里最忙的人,没有之一。周末加班,节假日你也要加班……”。晚上回到家已经10点半了,鞋子还没来得及脱下,一个电话就打了过来,“小郑,恐怕你得回来下,有几篇稿件需要你帮忙修改一下,你家离单位最近的是吧……”尽管疲惫不堪,挂掉手机后,不得不再次拎起包包往单位赶。
   曾经有杂志评论说,记者是一项“短命”的职业——饮食无规律,节奏常混乱,压力无穷大。其实还真是如此,宣传工作像是一个巨型的榨汁机,一旦运转起来,会将你的时间、生活彻底搅乱。 每次接过任务,总是安慰自己忙完这一阵儿,就可以轻松些了。但事实上做宣传工作的人都清楚,宣传很多时候像是爬山,原以为到达山顶便可以休息的地方,上来后才发现,其实这只是下一座山峰的起点。
   入职之初,我认为上班就是在电脑前敲敲键盘,编编片子,事实上宣传工作也需要经受的风雨的洗礼。
   “你背着个包包是又去追台风吗,真是个女汉子……”每次背包站省局门口等车,路过的同事总是习惯这样调侃我。说实话,入职之后,几乎每个灾害性天气过程我都会去现场做报道,狂风暴雨浸湿衣裤;围墙、大树在面前轰然倒下;惊涛巨浪扑面而来……面对这样的场面虽然心有畏惧,但不会止步不前。因为我知道,我并不此时此刻我不孤单,同事们同样奋战战场,同样是为了第一时间将新闻报道出去。
   时光飞逝,部门里人走人来,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成为了部门里最资深的“老人”。然而越 “”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狄斯说过“环绕着一个圆圈而行的,越接近终点也就越接近起点。”为了心中的梦想,一切必须从头……(宣科中心 郑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