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气象服务更自信 让政府决策更科学

14.11.2014  11:42

   提起今年8月份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罕见的无台风生成,很多气象专家以及媒体仍记忆犹新。而在当时,福建省气候中心的延伸期预报就分别提前28天、21天、14天零误差报出8月份是台风不活跃期。一时间福建省气候中心的延伸期预报业务备受关注,近期,国家气象中心的台海中心向他们提出合作意向,专门针对西太平洋台风的延伸期预报方法开展进一步的合作和深入研究。
   现在的天气预报主要包括1-3天的短期预报、4-10天的中期预报以及月尺度以上的气候预测。常规的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之间,即11-30天的预报,有一个预报期上的“盲区”。如果能在这一时段做出预报,那就能为防灾减灾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延伸期预报,就是对未来11-30天的天气气候事件进行预测的业务,同时与中期天气预报紧密融合,是中短期天气预报和月尺度以上短期气候趋势预测业务的有效补充,是实现天气预报与气候预测业务对接的新增气候预测业务。
   福建是我国气象灾害频发的省份之一,灾害性天气过程往往具有持续性、高影响的特点。雨季的开始期、结束期和降水集中期以及台风影响过程的气候预测,对各级政府提前组织部署一个阶段的气象灾害防御、应急保障工作,以及高效有序应对气象灾害具有重大意义。传统意义上的月、季短期气候预测产品无法满足当地政府防灾减灾的需要,而11-30天的预测往往又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
  “针对福建省灾害性天气频发、持续时间长、影响重等特点,2011年福建省气象局成立了福建省持续性天气事件延伸期预报方法研究创新团队。本着边研究边业务应用的思路,2012年起,福建省气候中心开展了前汛期持续性暴雨和后汛期影响福建台风活跃期的监测与延伸期预报业务试验,2013年正式投入业务试运行。”创新团队负责人高建芸介绍到。
   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在揭示福建前汛期典型持续性暴雨和影响福建台风活跃期的多尺度特征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低频物理概念模型,加强大气低频前兆信号监测,除了应用低频天气图外推和大气低频波等延伸期预报方法外,还在省级气候业务部门率先研发时空投影(STPM)预测模型和暴雨综合指数自回归外推的延伸期预报方法。
   经过两年来逐周滚动制作发布延伸期预报产品及业务服务实践,建立了规范的延伸期预报业务流程,如数据来源与质量控制、业务岗位设置、服务材料制作和审核、与中期预报的融合以及每周滚动制作发布制度等。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以不同形式发送预报产品,同时借助手机短信、微信等新媒体提供气候服务。
   据了解,该项业务有四个“率先”的创新点,在全国率先开展大气低频理论在前汛期持续性强降水和影响台风活跃期的应用研究;在全国率先开展大气低频信号监测与预测;在全国率先实现持续性天气事件延伸期预报科技成果省级业务化;在全国率先实现持续性天气事件监测定量化。因此,它还被福建省局推荐到中国气象局参加今年的创新工作评选。
   该项业务弥补了汛期影响福建主要灾害延伸期时段预测的空白,不仅对短期气候预测进行有效补充,而且真正实现天气预报与短期气候预测的无缝对接,从对短期天气的监测发展成为对持续性天气事件的监测和延伸期预报,真正实现对完整天气事件的决策服务,在汛期的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
   今年5月11-23日,福建省出现了近5年来最强的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80%的县(市、区)出现了大暴雨,50%的县(市、区)出现了特大暴雨。福建省气候中心的延伸期预报就这个过程分别提前25天、19天和12天作出准确预报。5月19日,持续性降水的雨势暂时减小,但为防止各相关部门对防御工作松懈,福建省气象局局长董熔果断向省领导建议召开全省会议。省领导高度重视,迅速召开全省紧急会议,再次进行紧急动员和部署,为科学有力地防御随后而来的暴雨灾害赢得了宝贵的48小时。水口水库等大型水库、电站满负荷发电,及时腾库,有效削峰避洪,在增加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损失。
  “我们还将继续加强延伸期预报方法研究,依托海峡气象开放实验室和省局延伸期预报创新团队的建设,开展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深化延伸期预报业务与服务的空间效益。”福建省气候中心主任曹春荣说,“同时不断完善延伸期预报业务流程,发挥推广应用价值。”目前,项目已进入二期研究阶段,研究成果将使得福建各级气象部门对当地党委政府的服务更加主动,政府决策更加科学,为福建特色的“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防灾机制注入有力的科学决策,有效增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宣科中心王芳 气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