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助精准扶贫迸发新活力
编者按 今天是第五个国家扶贫日,中国气象报聚焦基层亮点工作进行策划,围绕扶贫攻坚道路上的精细化为农服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防灾减灾、科技扶贫、特色产业扶贫、以智慧气象助力经济发展等角度,选取部分案例讲述气象部门的扶贫故事,以飨读者。
中国气象报记者贾静淅报道 10月17日是第五个国家扶贫日。正值脱贫攻坚冲刺期,气象助力精准扶贫工作迸发着新活力:瞄准“四川、西藏贫困县每个乡镇都有气象站”的目标,气象部门与扶贫部门联合推进的建站工作如火如荼;陕西永寿、安徽金寨、湖南平江等多个国家级贫困县获评“中国天然氧吧”;全国贫困地区近14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享受“直通式”气象服务……
近年来,气象部门紧密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各项战略部署,发挥气象趋利避害的独特作用,强化组织领导、把握精准发力、发挥科技优势,气象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稳扎稳打。
中国气象局成立了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打赢脱贫攻坚战气象保障行动计划,并推动“三农”服务专项投入资金覆盖全部国家级贫困县;与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将驻村干部纳入气象信息员队伍,开发气象观测扶贫公岗。在脱贫攻坚的基层战场,各级政府均将气象工作纳入脱贫攻坚体系“一号工程”。
在对贫困地区资源禀赋的精准把握中,气象趋利作用更有效。气象部门已完成全国13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精细化太阳能资源评估,并用于国务院扶贫办指导的“光伏扶贫”项目的实施;开展“中国天然氧吧”“国家气候标志”等创建工作,拉动贫困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发展。
通过持续完善贫困地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气象避害作用更凸显。目前,832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自动气象观测站乡镇覆盖率达91%,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90%的乡镇,气象信息员覆盖99%的行政村;在国家级贫困县所在的22个省份,人工影响天气、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等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国贫困县气候资源及气象灾害特点分析》等系列决策报告的出炉,有针对性地推动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有效避免“因灾返贫”。
此外,中国气象局不断加大对内蒙古突泉县的定点帮扶力度,截至2017年底,突泉县已脱贫两万余人,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0%。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邱龙燕 刘志芳 记者 邓敏佳
江西省瑞金市,共和国摇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是享誉中外的红色故都,同时也是扶贫攻坚重点县市。多年来,打赢脱贫攻坚战是70万瑞金人的共同期盼。
今年8月,喜讯传来——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严格评估,瑞金市已于今年正式脱贫摘帽。
其中,瑞金市壬田镇沙下村是实现脱贫的村庄之一。全村共有477户2072人,三年来,该村建档立卡的94户350人已全部脱贫。
这还要从2015年瑞金市气象局进驻沙下村开展精准扶贫说起。
早在进驻该村之前,瑞金市气象局就成立了扶贫工作队,承诺“确保结对帮扶贫困户一个不少、一个不掉队”。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市气象局选派廖海军同志任该村第一书记,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驻扎在村里帮助百姓解决实际困难。
廖海军来到沙下村不久,杨人荃一家就走进了他的视线。杨人荃的儿子、儿媳常年患病,家中还有两个孙子,一家三代都靠家里的两亩薄田维持生计,居住的房屋还是摇摇欲坠的土坯房。虽然村干部经常上门劝他们早日搬离,但杨家微薄的收入不仅要维持一家人生计,还要承担高昂的医药费,根本拿不出钱。
在沙下村,像杨人荃家因病或缺乏劳动力被确立为贫困户的农户还有很多。如何解决“出不了村,就不了业”的留守贫困群体脱贫问题,成为瑞金市气象局扶贫工作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多次走访、调研,工作队发现沙下村的耕地田块高低不平,既没有水渠,也没有路进出,不能进行机械化生产,土地利用率不高;村民种植的农作物以传统的水稻、蔬菜为主,经济效益不高。工作队意识到土地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大力建设农田基础设施、因户施策发展特色种植业,是一条可行的出路。
于是,工作队多方筹措资金,大力修建水渠、建设排水沟、硬化道路,完善农田配套设施。
而针对杨人荃家的情况,廖海军和扶贫队员依据当地气候特点,看中了白莲种植。白莲经济价值高、易管理,很适合杨人荃一家的劳动现状。在工作队的指导下,杨人荃种上了两亩白莲。一年后,白莲为他们一家带来了近两万元的收入。
杨人荃家种白莲增收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村子都炸开了锅。之前还在观望的群众纷纷上门咨询白莲种植情况。此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听从工作队的建议,尝试改种经济效益高的农作物。
第一书记廖海军也因此成为村民眼里的“大红人”,村民缠着他讨教烟叶、白莲、脐橙等农作物的种植诀窍及农事建议。
三年来,沙下村的交通状况、村民居住环境逐渐得到改善,危旧民房得到维修加固。更重要的是,多年低效利用的土地资源被用活了,地里生出了“金疙瘩”。一户一个法子,一步一个脚印,他们就是这样,一举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黑龙江抚远:从“送温暖”到“送智慧”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韩志鹏 于芳 记者 袁长焕
崭新的田间路、整洁的庭院、温暖的“爱心超市”、漂亮的蔓越莓“红海”……今年8月,国务院扶贫办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黑龙江省抚远市等40多个贫困县达到了脱贫摘帽条件。这一切的背后,与该市气象部门的精细化服务密不可分。
2017年以来,抚远市气象局积极筹措扶贫资金、制定帮扶方案,为帮扶村提供农业气象服务,指导农业生产,让素有“华夏东极”和“东方第一县”美誉的抚远市在致富之路上走得愈发稳健。
乌苏镇东胜村是抚远市气象局的重点帮扶村,针对该村的每一户帮扶对象,市气象局都制定了精准扶贫工作方案。
针对群众需求,市气象局帮扶队送水泥、送沙子,帮助徐德林老人修缮房屋抵御寒冬;帮无地无房的租房户徐海一家找到低价优质煤,节省资金数百元;开展精细陪护和心理疏导,让患有重大疾病的贫困户齐宪红恢复对生活的希望;为解决贫困户购置日常生活必需品不便的问题,气象部门建立了“爱心超市”,并号召全体职工为超市捐赠衣物……然而,帮扶队深知,送钱送物送温暖,只能帮到一时;扶贫重在“扶智”,要帮助村民在思想上有所突破,更要在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上做文章。
于是,帮扶队对村民开展猪、鸭养殖培训,协助种植红小豆和秋菜,使每个贫困户年收入增加4000元以上。
“过了大半辈子苦日子,如今赶上了好时代,以后再也不怕受穷了。”收入得到明显提升的徐德林激动不已。
抚远气象部门在围绕地方特色开展服务方面,同样作了一篇“大文章”——
近年来,抚远渐渐有了“蔓越莓之都”的美誉。这里建有亚洲知名的蔓越莓种植基地。而蔓越莓种植则是抚远市的重点扶贫分红项目。也就是说,抚远的蔓越莓长得佳、卖得好,全市贫困群众都能从中获利。
2017年,抚远市气象局在蔓越莓种植基地建设了农业气候观测站,安装农田小气候观测仪,实时采集当地气压、温度、湿度、降雨、风向风速、太阳辐射等多种气象数据,并通过LED显示屏显示。农业气象技术人员开展蔓越莓物候观测,编制《蔓越莓气候分析报告》《蔓越莓气象观测规范》《蔓越莓图谱》;建立蔓越莓农气服务指标,结合气象预报分析后,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蔓越莓农业气象监测和预警信息、农事服务建议等。
蔓越莓种植基地已成为当地有名的“互联网+设施农业”智慧气象服务示范点。
精细化、智能化的气象服务,有效帮助种植户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保障了蔓越莓的产量和品质。蔓越莓种植成为支持当地脱贫的关键产业。
河北临城:“特色种植+小微企业”改变小山村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李连伟 姜丹
“两年前,我们村的街道还是泥土地,村民吃水都是困难事。自从气象局的扶贫队来了,这里可是大变样!这平整的硬化路,清澈的井水,真叫人心里敞亮!”走在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磁窑沟村平坦的街道上,一路听到的都是群众对临城县气象局驻村工作组的赞美。
磁窑沟村地处丘陵地带,有贫困户121户435人,是临城县5个深度贫困村之一。过去,偏僻闭塞、山多地少、沙多土少、脏穷乱差,曾是这个小山村的真实写照。两年来,县气象局派出扶贫工作组深入田间地头,将“授人以鱼”的扶贫方式转变为“授人以渔”。日前,经专家组验收,磁窑沟村实现了脱贫目标。
工作组入驻磁窑沟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水的问题。过去,村民想吃水,都需要走出去几里路挑水,耗时耗力。
在工作组克服“争取资金”“勘查复杂地质环境”等难关后,磁窑沟村打出了十几年来该村的第一口甜水井。
除了水,路也是磁窑沟村的民生所急。过去,村里都是坑洼不平的泥土路,遇上雨天,连泥带水,连自行车都出不去。依据华北地区的气候特点,工作组制定道路硬化施工方案,想方设法修好了水泥路。
“气象局的工作组是用真心来帮扶的,帮我们办成了许多过去急切想办却没办成的事情。”磁窑沟村党支部书记林庆杰感慨道。
在解决困扰民生的燃眉之急后,工作组要做的就是为村民找到一条致富路。其实,临城县是北方面积最大的薄皮核桃生产基地之一,但磁窑沟村却“守着‘宝贝’没饭吃”。围绕核桃种植,气象专家首先从气候背景条件入手,帮助村民选择良种;同时,邀请农技人员对农户进行培训。
“树高应控制在2.8米左右,便于果实成熟后采摘;树形要上边小,下边大,便于通风透光。”两年来,每次技术培训,核桃种植户李顺海都积极参加。“普通薄皮核桃每亩产量200斤,改良品种‘绿岭1号’后,每亩产量可达400斤到500斤;普通核桃每斤卖五六元,‘绿岭1号’每斤能卖十二元。有了农业技术,就是不一样。”
不仅如此,针对农产品品种单一等问题,工作组对当地气候特征和土壤特性进行考察,因地制宜地提出引进决明子等中药材种植。此举有效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
针对磁窑沟村“女劳力”“半劳力”等增收难题,工作组经过认真考察,选中了毛绒玩具加工项目。该项目不需要过多投入,且企业就办在家门口,上班时间比较灵活,在群众增收的同时,还能避免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和老人。
很快,该村第一家“扶贫微工厂”开张,从最初的两台缝纫机发展至今,“微工厂”已拥有20台机器,覆盖30多个贫困户,每年为该村增加40万元以上的收入。“以前外出打工,不能照顾老人、小孩,年底也没存下什么钱。有了毛绒玩具厂后,妇女们就近工作,照顾老人、接送孩子上下学都不耽误。年轻的做技术活,年长的做一些辅助工作,都有活干。”五十多岁的宋大姐给工作组点了赞。
绿水青山,兼有织机声声。在工作组的帮扶下,磁窑沟村正朝着小康生活大步迈进。
重庆酉阳:为引入新品良种提供“专家联盟”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 石若浸
金秋九月,正是水稻成熟的季节。重庆市酉阳县浪坪乡官楠村种植的1200亩优质水稻生机勃勃。
走在曲折陡峭的山路上,官楠村党支部书记任位凤兴奋地说:“今年种植的优质水稻长势特别好,分蘖数平均都在28株以上,每一株都结有400颗以上的谷粒;以往水稻的分蘖数有22株,每株结300颗谷粒都算是长势好了。这实打实地增产,最需要感谢的就是气象和农业部门的专家。”
2018年,在重庆市气象局、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和酉阳县气象局的支持下,经过前期对官楠村气候特点的充分分析论证,以及对种植品种和技术的深入研讨,优质稻推广项目在重庆市深度贫困村之一——酉阳县浪坪乡官楠村落地。该村205户贫困户有近200户都种上了优质水稻。
“这种高产量的水稻品种与当地生态气候条件非常匹配。但新品种也很‘娇贵’,如果没有精细化的气象服务作为支撑,大伙儿很难获得这么好的收益。”任位凤说。
为了帮助贫困户种好新品种优质稻,在水稻播种、移栽、施肥等关键生长发育期,来自市、县两级的气象、农业专家便组成“联盟”,共同开展跟踪服务,组织专家进村培训水稻直播和移栽技术,指导农户施用农药。
“想都没敢想,祖祖辈辈都没见过水稻直播这种种植方式。”从起初怀疑到如今信任,种了40多年水稻的农户任祥安言语中透露着喜悦。“水稻灌浆期是稻飞虱、稻瘟病的高发期,但今年看不到一支白穗;以往我们三天两头儿去田里查看病虫害情况,时不时就要打药,现在从6月份拔节期施肥一次之后,就没有再打药了。”
过去“看天吃饭”的情况在官楠村发生了根本改变。该村的村民每周能收到至少3次专题天气预报,在水稻生长关键期还能收到最佳生长期天气条件分析信息和农事管理建议。是否需要提前采取稻田灌水调温、施肥除草除虫等措施,变得一目了然。
任祥安介绍,今年官楠村的新品种优质稻亩产较过去种植普通水稻增收了三四百斤。
精细化服务新品种农作物引进、种植,只是重庆气象部门服务贫困乡镇发展的一个缩影。2017年1月,酉阳县被认定为全国标准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县;同年9月重庆市气象局印发《重庆市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方案》。
在浪坪乡,气象部门围绕旅游扶贫、生态扶贫和产业扶贫三大举措发力,从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和气象灾害风险区域划分,到建立并完善覆盖深度贫困乡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从与酉阳县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推进稻田养鸭试验项目,到开展乡村旅游气象服务……
这是丰收的季节,也是奏响脱贫攻坚胜利乐曲的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