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上届世界杯——气候如何影响球赛和足球风格?

24.06.2018  02:36

  许多球迷应该依然对上一届巴西世界杯的冠军得主德国队印象深刻:德国队不仅在里约热内卢马拉卡纳体育场击败阿根廷队捧起了大力神杯,还打破了一个世界杯魔咒,即只要是在美洲大陆举办的世界杯,最终夺冠的都是南美球队。

  中央电视台足球评论员刘嘉远认为, 天气气候因素固然是影响世界杯夺冠的一个 变量”,但还是要看综合实力——不仅是球员在场上踢比赛的能力,也是后勤团队根据比赛地外部环境,围绕饮食、休息、心理调节等开展相关工作的能力。德国队就具备这样的综合实力。

  早在2012年年底,领队比埃尔霍夫就与代表团前往巴西考察,并将赛事期间的大本营选定在巴伊亚州的塞古洛港。这座海滨小城环境秀美、温度宜人,且与各个比赛城市的距离相对平均,有利于运动员恢复体能、迅速调整竞技状态。为了让本国球员更好地在塞古洛港训练和休整,德国足协甚至斥巨资在当地修建了占地1.5万平方米的训练基地,保障全体球员、教练员、工作人员以及后勤人员入驻。

  同样是上届世界杯,比赛前,已故英国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曾一语成谶:“南美洲的天气会让英国人很不适应。每当温度升高5℃,‘三狮军团’的取胜机会就减少59%。”。  

  从某种程度上说,南美洲的气候条件在体能和心理状态制约着欧洲球队发挥。欧洲国家大多处于温带,球员习惯在18℃至22℃的环境下进行比赛。然而,在巴西世界杯举办期间,赛场气温常在30℃左右,海滨城市的湿度更是超过70%,这使欧洲球队体能消耗过大,技术变形。甚至在比赛中,连英格兰队年轻的边锋斯特林、意大利队当时仅22岁的中场维拉蒂都出现了抽筋、体能透支的情况。相反,美洲球队本身以传控打法为主,比赛策略更有针对性,保存了大量体力。另外,习惯在温度较低环境下生活的人如果突然进入高温高湿环境,容易产生急躁、烦闷、倦怠等情绪。而一旦人的情绪发生波动,则可能导致内分泌系统失调,进一步影响运动员比赛时的心理状态。

  仔细想来,不同气候背景,也塑造着不同的足球风格。

  现代足球于十九世纪初诞生于英国。在英国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下,最冷月份的日平均气温在4℃至7℃之间,夏季少有酷暑,多阴雨天气。英国首届职业足球联赛就将赛程定在当年秋天到次年夏季来临之前,这段时间恰是英国雨雪天气较多的时段。湿滑的场地有时候会结冰,不利于球员将足球控制在脚下。因此,当时英国球员采取“长传冲吊”的打法,来让身体迅速热起来,加快血液循环。这也决定了传统“英式足球”的技术风格。

  当现代足球跨越英吉利海峡来到欧洲其他国家时,技术风格又因为欧洲大陆的气候发生了变化——欧洲多数国家属于温带,冬夏温差不大,雨水分配较为均匀,常年气候适宜。德国、荷兰、比利时等中欧国家气候更加温和一些,草坪自然生长情况比较理想,球员可以让足球更多地在地面上运行,而且适宜的温度、湿度,也保障了球队可以选择高速度、高对抗的比赛策略。而南欧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球队则强调速度、对抗的打法,此外,来自于热带、亚热带原殖民地的“足球移民”也为其注入“欧洲拉丁派”风格的独特活力。

  南美洲及撒哈拉以西非洲地区的热带、亚热带足球风格又是一番风味。地处南美洲热带高原的巴西,受热带草原气候影响,终年炎热、夏季多雨。而在高原踢球,不仅足球飞行速度快,而且由于缺氧,体力消耗明显增大,巴西、阿根廷等南美球队逐渐形成了个人技术精湛、脚法细腻、短传配合娴熟的足球风格。而非洲大陆气候炎热,海拔介于南美洲和欧洲之间,特殊的环境也使得当地运动员具有爆发力强、速度快、柔韧性强等身体素质,并且许多非洲球员在国外踢球,深受欧美足球影响,延伸出“欧洲拉丁派”风格。

  在同一大洲内,各国足球风格也会因为气候环境差异而大相径庭。如巴西近邻乌拉圭,其海拔高度较低,气候温和,环境条件与欧洲相似,因此足球风格也趋同于欧洲球队。亚洲因地跨多个气候带,足球风格也比较多样——东亚的韩国及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较低,其技战术风格较为硬朗;中东的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等国,常年气温较高,比赛风格与美洲、非洲球队相近,球员拥有更为细腻的技术;东南亚、南亚国家及我国华南地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养成了以“小、快、灵”为主的足球风格。(中国气象报记者 黄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