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落脚点
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一年前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确定的,就是要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四中全会的主题是依法治国,是要通过依法治国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实现。”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汪玉凯说。
为公权力扎笼子
体育迷以后可能会有更多的选择权了。
10月20日,就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当天,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按照这个意见,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的审批被取消,除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外的其他国内外各类体育赛事,各电视台可直接购买或转让转播权。
体育赛事转播权的放宽,意味着过去不能参与转播权竞价的地方电视台,今后有机会自行购买比赛转播权,受益的则是所有体育迷。因为,他们的选择更多了。
在此之前,要举办体育活动,就必须得到审批。体育管理部门要审批,公安、交通等部门也要审批。要通过有些审批,还需缴纳一定费用。
最近NBA的两场季前赛就赶上了这个新规定——过去需经过国家体育总局审批,但现在,直接由比赛举办地政府自己去办。
这只是国务院强力推进的简政放权的一个缩影。一年多来,国务院已先后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
毫无疑问,这正是政府治理方式的改变,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侧面。过去的国家管理,正慢慢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靠拢。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要解决的是公权力运行的问题。”中央党校党的建设教研部主任王长江说,如何按照规律来治理国家,是当下中国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表述,还是一个新概念。
2013年11月15日,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3天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发布。在这个决定的第二条提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为一个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次出现在党的文件中。在汪玉凯看来,这个目标的提出,具有标志性意义。这意味着,这一轮改革,是向既得利益集团开战,而此前的改革,则是向贫困开战。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是国家治理问题浮出水面的原因。“我们国家很多事情的处理往往依赖经验,缺少对规律的把握。”王长江说,国家搞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不一样了,国家治理成为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
王长江告诉记者,市场经济允许大家追求利益,那么所有人都希望维护自己的利益,还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利益,警惕别人侵犯自己的利益。其中,最值得警惕的,就是公权力。市场希望对政府开权力清单,没有给的权力不能滥用;政府对市场则相反,要开负面清单,没有禁止的就可以做。
审批制度就是这个矛盾中的典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需求都由计划满足,按计划执行,都必须经过审批。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由市场来满足,人人都在发挥能动性。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太多审批事项充斥在社会生活中,经商开店要审批,演出比赛也要审批。
“在一些国家成立一个企业很简单,备案就好了。在我国则不行,得申报,得带着各种资料、资金,一级一级地审批。”王长江说,为什么要审批,就是因为每个环节都有“费用”。
王长江告诉记者,在市场经济初期,一些与规律不符的东西还可以绕过去,但现在,改革都进入深水区了,再不转变就会成为国家发展的障碍。
“国家治理,就是要通过法治把权力关进笼子。”汪玉凯说,这是“最大”也是“最难”的问题,但必须要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