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警方开展民意响应工作回眸 警务新模式民意为导向

02.02.2015  12:06

  公安工作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不但要看公安机关对群众诉求是否“落地”,还要看公安机关对民意响应是否“接地气”。2014年,市公安局全力开展以民意为主导的问题导向型警务模式,推进公安机关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满意度,建立健全民意分析研判、重点督办、快速反馈、办结考核等工作机制,不断推进民意研判处置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成效显著。今天,本报为您呈现过去一年厦门警方十大民意响应实事。

  倡导民意导向型警务模式

  “那么宽的马路限速40,不合理”、“小区乱停车现象严重,出行难”、“移车电话打到爆就是接不通,急死啦”。2014年,市公安局接到各类群众反映问题1000多条。群众有诉求,公安机关会全力予以解决,这就是民意响应的过程。

  民意导向警务不仅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也是构建现代警察公共关系、推动警务社会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市公安局将构建民意快速响应机制,作为打造问题导向型警务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力推动机制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民意快速响应工作的具体内容、责任主体、责任分工以及研判、督办、反馈、考核等相关配套机制,明确工作思路,提升民意快速响应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整合13个渠道广纳民意

  为了广纳民意,市公安局整合了“市长热线”、“局长信箱”、“网上信访”、“110投诉”、“行风效能监督”、“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网络涉警舆情”、“传统媒体涉警舆情”、“公安公众服务网”、“@厦门警方在线”等13个民意诉求渠道,明确了市公安局纪委、办公室、指挥中心、警务督察支队、网安支队、法制支队、宣传处共7家民意收集单位,同时,建立市局、分局、基层所队三级“民意库”,对分散的民意进行整合汇总、集中规范管理,统一工作流程、统一工作标准、统一检查督办,实现了对社情民意的动态化、机制化、信息化收集汇总,着力打造公安机关感知社情民意的敏锐神经中枢。

  精细化分析研判群众诉求

  对于群众的诉求,厦门公安机关将民意分为投诉、建议、举报三类,每种类型按照业务标准继续细化分层,将建议类民意细分为交通管理、户籍管理、治安管理等7个子项,举报类民意细分为治安问题线索、违法犯罪线索等5个子项,投诉类民意细分为工作作风不端、执法不当、不作为等5个子项,并逐级划分推进至有较强分析价值的核心层,由于民意分类齐全、标准科学、内容完整,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式分析,让纵、横向数据产生碰撞,发现热点民意和突出问题,为科学精准研判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搭建平台为群众诉求提速

  群众诉求的办理反馈是民意快速响应工作的关键所在,市公安局从制度建设入手,认真做好群众诉求办理,建立了高效的民意办理反馈机制,在个案回应上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

  各民意渠道单位建立了闭合的民意“收集-研判-流转-办理-反馈”工作流程,规范办理时限和办理程序,确保单人单事的个案诉求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对群众反映强烈、具有一定共性或者代表性的问题,直接由市公安局重点督办,对承办单位办理情况定期通报,确保重点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民意响应平台为群众诉求的办理反馈提速、增效,做到件件“”回音、事事“”落实。

  截止到2014年底,市公安局共收集民意1908条,其中建议类 491条,举报类853条,投诉类564条。重点突出民意共316条,其中岛内多条道路限速标志不合理、火车站北站“黑车”泛滥、土方车安全隐患突出等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通过民意快速响应机制的良性运转得到有力有效整治,并及时向社会反馈,初步建立了“获取民意—响应需求—推动落实—整改提高”的民意引领警务新模式。

  1唤醒1.2万张“沉睡身份证

  从2005年全国统一集中办理第二代身份证开始至今,有1.7万张身份证“沉睡”在各分局和派出所。2014年,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处以湖里公安分局江头派出所“唤醒沉睡身份证”活动为蓝本,在全市公安机关掀起该项便民活动,要求各基层单位通过短信告知、电话通知、送证上门等形式,提醒群众尽快领取身份证。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各分局、派出所组织开展预约取证、送证上门等服务。截止到2014年2月,全市公安机关共为1.2万张身份证找到主人。

  2开通24小时警媒新闻热线

  新媒体时代,群众诉求找媒体,媒体核实信息找警方,媒体成为警民沟通的桥梁。为了更好地听民意、纳民声,积极响应民意,2014年,市公安局与市委宣传部建立全市首家“警媒宣传网格化联席制”,打造警媒常态化沟通合作平台,开通“警媒新闻热线”24小时回应记者的新闻线索核实和采访请求。市公安局建立三级核查反馈机制,每周由一名民警值热线,快速回应媒体采访需求。自开通以来,共接听各级媒体记者拨打热线电话1080次,有力地服务媒体的采访活动。

  3新版厦门公安公众服务网上线

  市公安局新版厦门公安公众服务网于2014年4月30日正式上线运行。新版网站重点对网上办事服务功能进行完善升级,网上办事和网上互动真正实现“外网受理、内网办理”的目标;全新打造的“厦门市公安局网上办事大厅”,集中了82项公安业务的网上办事服务,特别是创新推出的网上申办派出所证明业务,极大方便了群众办事,得到办事群众的普遍好评。2014年,新版网站共答复群众网上来信7524件,办理群众网上申请2043件,成为群众网上办事的有力渠道。

  4成立仙岳路立交改造专班组

  2014年6月23日,仙岳路跨成功大道立交改造工程正式开工,为确保工程顺利完成、最大限度降低对市民正常工作生活出行的影响,由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牵头,抽调交警支队、分局民警共计28名、协警90名,迅速成立“仙岳路立交改造专班组”。半年来,专班组民警采取“短、平、快”方法,主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2676起、故障抛锚车辆527辆、窨井盖损坏及路面塌陷影响通行警情129起,快速处理道路交通事故3204起,保障改造工程顺利进行和市民安全出行。

  5设立岛外出入境证件受理点

  为方便群众就近申请办证,少跑路、跑短路,2014年年初,市公安局根据省公安厅部署,筹备在岛外四个区开设出入境延伸受理点。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与集美、海沧、同安、翔安四个分局密切配合,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有条不紊地开展岗位人员核定、受理场所设计改造、人员培训等工作。去年7月1日,出入境管理支队岛外受理出入境办证申请正式启动。截止到去年12月31日,岛外4个受理点共受理各项办证业务3.7万余人次。

  6开展厦门北站“黑车”整治

  厦门北站正式投入使用以来,由于交通硬件配备不足,一度给“黑车”市场创造空间,严重影响甚至破坏市民乘车出行,并多次发生“黑车”暴力抗法事件,引起群众对厦门北站周边的交通治安环境的不满。这一现象引起集美公安分局的高度重视,专门从各部门抽调人手,联合市交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等相关单位密切协作,加强北站片区警力,坚持每天上午9点至晚上11点,分两班现场执勤,提高见警率,高压打击“黑车”,“黑车”乱象得到有效遏制。

  7群众点赞“智能门禁”系统

  2014年1月,市公安局在思明区泥窟社举办的警民恳谈活动,群众提出文灶汇丰家园盗窃案件多,对此,社区民警黄元雄马上着手调查,发现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门禁系统落后、门禁卡乱发所致。为了提升小区的技防措施,黄元雄克服群众不理解的重重困难,召开20多场协调会,经过13个月的协调,终于赢得群众支持,总投资29万元、改造3个大门、28个二代证访客门禁、32个高清监控的智能访客门禁系统,终于在文灶汇丰家园安装完成,有效提升小区安防能力。

  8推出165个限时停车位

  乱停车现象一直困扰着人们正常的交通出行,究其根源在于部分区域停车位严重不足。2014年11月,市公安局从“市长专线”、“公安公众服务网”等多条民意渠道,掌握到群众举报停车乱象的同时,强烈要求解决“停车难”的民意诉求,立即将群众反映的情况通报交警支队。2014年12月,经交警支队深入调研,将分布在思明区斗西路、西堤南路、西堤西路及湖里区兴隆路、嘉禾路等5条路段共165个夜间免费限时停车泊位向市民开放,缓解了市民停车难的问题。

  9完善岛内45条道路限速

  自2014年12月1日全省交通违法监控记分恢复之后,市民对全市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限速的处罚扣分尤其关注,对多路段因限速过低,极易被扣分处罚且影响通行效率提出质疑。市公安局各级交通管理部门迅速响应,组织有关部门集中开展排查,召集多部门会商并深入实地展开勘验、检测及技术论证,对湖滨南路、湖滨北路、白鹭洲路等45条主次干道路限速进行调整,同时公布1215个监控点,积极回应民意、公开透明执法获市民点赞。

  10研发“110语音自助服务系统

  针对市民反映强烈的移车电话难打的问题,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专门研发“110语音自助服务系统”,该系统采用国内先进的语音识别引擎、语音合成等技术,通过先进的“”、“”语音对话方式,集中受理便民移车等各类非紧急类的报警求助,并自动识别报警人的需求,按照后台指定程序智能处置,实现群众语音报警的自动受理、处置和反馈等服务,进一步拓宽110自助报警服务渠道,缓解110报警服务台的人工话务压力,提升公安自助报警服务水平。(蔡东庆 林志宏 张玲玲 朱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