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开云:官员的绰号是反腐的信号
近年来,一些“落马官员”或多或少都在当地有着这样那样的绰号。透过这些带着戏谑色彩的绰号,往往能“窥斑见豹”,寻到贪腐官员“东窗事发”前的行事风格和性格特点,也能读出当地群众对其“是非功过”的评说。这种“坊间口碑”往往寥寥几字,便将一个腐败官员“丑态陋行”刻画无遗。“官员的绰号往往是腐败的信号。”福建社会法学学会会长汤黎虹说,腐败官员的绰号并非案发后才有,而是案发前就在民间流传,路人皆知。(9月7日新华网)
在古代,不少官员都有绰号,绰号也有褒有贬。汉代刘宠,因为政绩显著被提升,临行前,万民欢送,郡内六位白发老翁每人出一百文钱相送,不收就不能离开。刘宠无奈,每人只收一文钱,留下“一钱太守”美名。相反,南朝梁鱼泓做南谯、竟陵、新兴等地太守,经常对人说:“我当一郡太守,要搞他个四尽:水中鱼蟹尽,山中麋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百姓尽。”梁鱼泓由此获得“四尽太守”的绰号。“一钱太守”和“四尽太守”,已经表明百姓对官员的态度。
当今的官员,有绰号的更是不少,比如孔繁森的绰号是“活菩萨”、牛玉儒的绰号是“孺子牛”,大家一看知道是褒扬的。然而,不少官员的绰号是贬斥的,甚至嘲笑的、愤怒的。比如,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的绰号“季挖挖”、“推土机市长”和“砍树市长”等,四川原省委副书记李春城的绰号是“李拆城”,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的绰号“王坏种”和“王三亿”,天津市原政协副主席、公安局局长武长的绰号是“武爷”……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百姓给官员起绰号,显现百姓的爱憎好恶。无论是古代官员的绰号,还是当代官员的绰号,都反映出官员在百姓心中的位置。百姓心中有杆秤,绰号虽简单,但反映的民情民意却不可忽视。尤其是在“拍蝇打虎”成常态的当下,作为领导干部自身,应该对百姓给的绰号有所警醒;作为纪委监察和有关部门,更应把官员绰号当做反腐的信号。
看看落马的很多贪官,哪个的绰号不是在落马之前就大名鼎鼎、声名赫赫?湖北省天门市原市委书记张二江,创造了包养107个情妇的官场记录,并因“吹、卖(官)、嫖、赌、贪”样样俱全,获绰号“五毒书记”;江苏省靖江市原市长王新民,人称“二子市长”,因为他“白天念稿子,晚上玩婊子”;四川雅安原市委书记徐孟加,因其“钱多、房多、女人多”被坊间戏称为“徐三多”……
官员是公众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百姓看在眼里,绰号是官员在百姓心目中形象的集中反映,是群众对官员形象的另外一种概括。“知政失者在草野”,已经落马的贪官很多都是“两面干部”,而官员的绰号恰恰是反映官员的另一面。在反腐越来越深入的当下,从百姓给官员起的绰号中寻找腐败线索,不失为一种反腐捷径;同时,有的放矢地清理这些绰号背后暴露出的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干部队伍等一系列问题,也有利于“亡羊”之后及时找到漏洞“补牢”。(毛开云)
【责任编辑:黄新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