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里区殿前街道:红色党建引领绿色环保生活
在神山社区三航小区,督导员正在使用垃圾分类“神器”分拣垃圾。
嘉福社区盐业小区内富有特色的垃圾投放点。
殿前街道环卫所相关负责人深入辖区小区,指导垃圾分类工作。
垃圾分类工作代表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更凸显出市民的文明素养。湖里区殿前街道位居厦门岛西北大门,素有“鹭岛门户”之名,是厦门岛内面积最大,同时也是厦门外来人口最为集中的街道之一。即便如此,殿前街道垃圾分类工作在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暗访考评中考评成绩仍多次位列全市第一,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100%,参与率达到95%,准确率达到92.5%。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来之不易——得益于殿前街道以深化小区治理为抓手,发挥小区党支部引领作用,凝聚小区红色力量,激发党员群众参与实践垃圾分类的热情。“无论是地毯式宣传,还是不断探索垃圾分类新模式、打造专业的垃圾分类工作队伍,我们总在不断探索的路上。”殿前街道环卫所所长连少凡由衷地说,在殿前街道,垃圾分类正成为一种新的绿色时尚生活方式,让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不断攀升。
文/本报记者 汤海波 叶舒扬
通讯员 连少凡 李旋旋
图/本报记者 汤海波
党员群众携手
老旧小区因垃圾分类上演蜕变
走进嘉福社区盐业小区,不难发现,这个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旧小区,如今焕发着干净整洁的新气象,小区门口的垃圾分类区,整齐摆放的垃圾分类桶、细致的分类说明和流程图是最好的见证。
得益于殿前街道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开展,如今在盐业小区,垃圾分类已经深入每位居民心中。自己的家园自己美化——殿前街道号召盐业小区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亲手美化家园。在街道牵头下,小区党支部和自管会组织居民们开展垃圾分类、垃圾清理,从此换来小区大变化。
然而,垃圾分类刚开始推广得并不顺利。“让居民重新适应垃圾分类有点难。”自管会主任张智厚说,小区里住的大部分都是老同志,比较“慢热”,于是自管会积极配合街道和小区垃圾分类督导员入户宣传,手把手教他们做好垃圾分类。
入户宣传是殿前街道垃圾分类工作推广的重点,由街道牵头,联合社区、业委会、督导员等,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宣传折页等定期“地毯式”的入户宣传,深入居民家中指导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升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
“大多数居民都能做好分类投放,有个别居民分类不够准确,他们就不厌其烦地手把手指导。”回想起张智厚和自管会的努力,嘉福社区筹备工作组工作人员陈智煜至今还有些感动。
“垃圾分类前,小区脏乱差;垃圾分类后,每位居民都是受益者。”张智厚望着整洁的垃圾分类桶暗下决心,把垃圾分类工作持续下去。
垃圾分类各有妙招,同样是在老旧小区,神山社区三航小区有位热心老党员设计了生活垃圾分类神器——他叫彭卫泉,居民们喜欢称他为“发明家”。生活垃圾分类是殿前街道工作的重中之重,78岁高龄的老党员彭卫泉退休后自告奋勇成为小区垃圾分类督导员,确保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实处。他最大的愿望,是住了30多年的小区越变越美。
如今,他正在一方“舞台”中实现他的愿望。“直接用手分类垃圾很不卫生,遇到玻璃碴还有受伤风险。”彭卫泉上街买了一把塑料的捡垃圾工具——不好用;再买一把金属的——不受力。他决定自己动手,从家里找了把久未使用的大剪刀,又找了两根废弃铁棍,把铁棍打弯、焊接在剪刀上,再用另一根废铁棍做了个长钩子——一组可钩、可剪、可夹的垃圾分类“神器”上线了。变废为宝是垃圾分类的要义,彭卫泉自己就在践行着。
“督导员可以用钩子把垃圾袋钩起来,用剪刀剪开垃圾袋,再把袋子里没有分类好的垃圾夹出来。”彭卫泉边说边演示,小小的工具在他手上发挥了大效用,小到牙签,大到百斤重物,处理起来都不在话下。
有了垃圾分类神器,就能更好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彭卫泉和小区另外两名退休老党员李一德、黄志和,每天都细心为居民进行指导和分拣垃圾,定期清洗垃圾桶,保持垃圾投放点的干净整洁。
拼创意比实用
激发小区居民践行垃圾分类热情
“追”垃圾转运车,是嘉福花园小区居民的每日必修课。每天早上7点到9点、晚上7点到9点,转运车都会准时与居民见面。车上自带喇叭,还会定时播放垃圾分类的宣传广告,不少居民直呼“真便民!”。像这样的垃圾转运车,在小区里一共有4辆,每天穿梭于6个停靠点,为1652户居民提供服务。
事实上,小区里原先设有7处固定垃圾投放点,居民常常将垃圾随意丢弃,久而久之便臭气冲天,居民投诉不断。“为了引导居民积极履行垃圾分类,也避免垃圾对小区的二次污染,决定尝试定时定点的垃圾回收方式。”嘉福社区筹备工作组工作人员陈智煜介绍,从去年9月开始,小区就引进了垃圾转运车,车上放了不同的垃圾分类桶,还精心安排了垃圾转运路线,让生活垃圾“坐上公交车”被快速运走,更避免了整个小区垃圾漫溢的情况。
场景转换,走进兴园社区加州花园小区,一座蓝色的“环保屋”特别醒目。环保屋有精细的分类指示,有智能语音督导,还有专门的垃圾分类督导员——居民只要将家中的垃圾准确分类好,带下楼准确投放,便可找督导员扫码获得积分;如果有废纸皮等可回收的垃圾,还可以称重换取积分。当积分达到一定量,就可以换取小礼品。
不仅如此,加州花园小区还在小区党支部的组织下, 开展环保素食宴、酵素手工皂制作等一系列活动,将垃圾变废为宝。兴园社区居委会主任陈淑芬说,有了环保屋,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和积极性也提高了,辅以这些有趣的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小区环境实实在在得到了提升,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更是潜移默化地形成了。
“尊重每一个个体,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创意才会源源而来。”在推行垃圾分类过程中,殿前街道贯注了这一理念,鼓励社区、小区甚至每个居民拼创意、比实用,涌现出了一箩筐的金点子、小妙招,让垃圾分类真正融入生活、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特写
岛内最大村改居社区
推行垃圾分类有“秘籍”
走进殿前街道高殿社区,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整洁有序。那么,面积约6平方公里,拥有超过14万人口的岛内最大“村改居”社区,是怎么甩掉“脏乱差”帽子的呢?这一切要归功于殿前街道在高殿社区开展的垃圾分类工作。
地广 就多设置些垃圾分类点
高殿社区现有住宅4200多栋,大小型企业、店铺超过5000家,辖区内居民每天所产生的生活垃圾量就达到300吨以上。“地广,就多设置些垃圾分类点;人多,就发动党员和居民代表积极入户宣传。”高殿社区分管垃圾分类干部吴聪福告诉记者,目前社区的垃圾分类投放点已经设置了214处。每个垃圾分类投放点大约辐射10-15栋居民楼,能满足约300人的垃圾投放需求,200余处垃圾分类投放点覆盖全社区。
行走在高殿社区,总能与居民拿着分类好的生活垃圾偶遇,他们走向垃圾分类投放点,认真进行投放。“只要步行几百米就能丢垃圾,家里、街道都能保持干净整洁。”居民为此纷纷点赞。
人多 就发动党员和居民入户宣传
垃圾分类工作在高殿社区的顺利开展,得益于宣传到位,党建的力量功不可没。社区发动了15个居民小组的党员,携手居民代表开展辖区内沿街店面、企业、居民楼的居民入户宣传工作,并积极在辖区内的学校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培训,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让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更好地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高殿社区有超过13万的外来人口,人口流动性大,这给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带来了不小难度。有时前脚刚入户宣传完,后脚住户就搬走了。
“人口流动性大,我们就要不厌其烦地入户宣传督导。”吴聪福说,解决问题的秘诀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勤”——常态化在人员密集场所做高频次宣传活动,并利用督导员工作以外的时间走进每栋住宅楼,对租房人员进行垃圾分类知识宣传与发放垃圾袋,同时还要对近期登记垃圾分类不理想的住户进行再次入户宣传。
“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日日清零,每天都是重新开始。”高殿社区感谢每位奋战在一线的垃圾分类督导员,以及广大积极配合的居民,“是督导员的耐心指导和广大居民的理解与配合,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绿色生活”。
社区垃圾分类督导员陈彩虹对此深有感触。她每天早上6点多就要开始一天的工作。她必须打开每一袋垃圾,检查确认分类无误后才能投放。社区内餐饮店较多,垃圾分类不到位、随意丢弃的情况较为严重。陈彩虹总是不厌其烦地入户沟通,当着店家的面重新分拣垃圾,仔细讲解分类标准,并定期登门回访。日复一日,陈彩虹终于用诚意打动了大家。
的确,“村改居”社区推行垃圾分类的工作量大,垃圾分类督导员可谓功不可没。殿前街道始终致力于打造一支全能型垃圾分类工作队伍,精心培育、系统培训垃圾分类专职管理员、垃圾分类督导员、协查员,“质”与“量”双管齐下,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这个过程中,殿前街道还创新组建一支街编协查督导队伍,协查队员每日下点,指导督导员做好对居民垃圾分类的督导工作,并收集每个垃圾分类投放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按时反馈。通过强化日常巡查制度,城中村的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有了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