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少年持假残疾证乞讨 被认出曾接受过救助

05.01.2015  13:02

  带着乞讨用的铁锣、大字报、自制的残疾证,以及扁担和袋子装的衣服,日前,16岁少年小杰(化名)被民警送到了宁德市救助管理站。然而面对救助站工作人员的询问,他却不说出家乡名。不过,曾有过一次被救助经历的他被救助站的一名工作人员认出,次日被送回寿宁老家。

  乞讨少年被救助 “残疾证”是假的

  2014年12月26日,一名流浪乞讨未成年人被蕉城公安分局蕉北派出所民警送到宁德市救助管理站。他便是16岁的小杰。救助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小杰身高约一米五,随身带着一些摆摊乞讨用的工具,如铁锣、一张自制的残疾证,写有家庭困难需救助文字的大字报等。

  初到救助站,面对救助人员的询问,小杰不怎么说话。后来,救助站工作人员发现他会说福鼎话和寿宁话,便找来福鼎籍和寿宁籍的工作人员与之交流。但小杰似乎并不愿透露自己的身份信息,问他哪里人,他便反复说“柘荣、福鼎”这4个字,还掏出了摆摊乞讨时的“残疾证”。见到“残疾证”上有残疾证号,救助站工作人员便寄望于通过残疾证号找到小杰的户籍地,但遗憾的是,经民政系统查询,并没有这个证号,可见小杰的“残疾症”是假的。

  自幼缺乏监管 长年流浪在外

  突然,一名寿宁籍工作人员称小杰有些眼熟,似乎曾在寿宁街上见过他乞讨。经过该工作人员耐心的劝说,林杰才终于开口讲述自己的情况。原来,林杰此次到救助站已经是第二次了,2014年9月份进了一次,并由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将其护送回寿宁家中。

  随后,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立即与当地民政办主任取得联系。2014年12月27日,救助站和当地民政办工作人员将小杰护送到位于寿宁县竹管垅乡刘坪村的家中。

  参与护送小杰回家的市救助站站长兰慰告诉记者,小杰家是一座土木结构的老房子,“有一面墙倒了,屋顶倒是还好。”经了解,小杰的母亲是一名智障妇女,经常离家出走,16年前的一天,她怀着小杰回到家,生下小杰后把孩子扔给母亲,之后再次不见踪影。小杰自小由其外婆抚养大。其家里除了80多岁的外婆,还有个年约五旬、耳背的舅舅,经济条件十分困难,因为缺少监管,小杰长年流浪在外。此外,小杰也没有户口。

  将小杰安全护送回家后,当地民政办工作人员表示下一步将找相关部门协调,争取帮小杰上户口。此外,市救助管理站还准备了慰问金及米油等物品交给小杰的外婆。(记者 苏晓洁 通讯员 陈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