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组意比之战不愿提"死亡" 难忘31年前惨剧

13.06.2016  14:58
  

  意大利与比利时,没有恩怨,只有怀念。这是一场死亡之组的恶战,但意大利和比利时两队却谁都不愿意提及“死亡”二字。31年前,在布鲁塞尔进行的欧冠决赛,尤文图斯和利物浦会师。就在赛前1小时,海瑟尔体育场坍塌,造成了32名意大利人、4名比利时人、2名法国人以及1名爱尔兰人命殒海瑟尔。虽然为“海瑟尔惨案”背锅的是利物浦俱乐部以及球迷,但比利时人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015年11月,比利时队与意大利队在已经改头换面的前海瑟尔球场进行了一场友谊赛,专门纪念这场惨剧。意大利队甚至将39号球衣封存,为39名死难者哀悼。

  足球流氓造成事端

  1985年5月29日在海瑟尔体育场举行的尤文图斯与利物浦的欧洲冠军杯决赛前,大约六万名球迷蜂拥而至观看赛事,而部分球迷更带着满身酒气进场。海瑟尔地区是意大利人聚集地,欧足联把门票分成3份,一份给利物浦、一份给尤文,一份留给中立球迷。但是中立球票大多是位于z区,最终这些球票从黄牛手中流向了两队的球迷手中。距离原定比赛开始时间还有不到一个小时,在利物浦球迷区的足球流氓开始闹事,他们来势汹汹地冲向了尤文图斯球迷,一些尤文球迷为逃避追捕,爬上了一幅用来隔开双方球迷的围栏,结果围栏不胜负荷而倒塌,最终造成了39名球迷死亡,600人受伤。

  海瑟尔惨案后利物浦遭受了及其严厉的制裁,他们在七年内被禁止参加各项欧洲赛事。同时,对于其他各家英格兰俱乐部也进行了长达五年的禁赛,而这些处罚都是当年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主动“要求”的。当时整个英国正在烦恼足球流氓的问题,一直等待机会严厉打击英格兰足球流氓及俱乐部的纵容行为。撒切尔夫人甚至表示:“造成这起事件的足球流氓是在为整个英国抹黑。

  经过比利时司法机关漫长的调查取证,四年后,让英国蒙羞的足球流氓最终得到了应有的裁决。1989年,在历经了长达五个月的审判之后,被告席上26名利物浦球迷中的14人被判犯下了过失杀人罪。

  球场失修才是主因

  当年负责管理海瑟尔体育场的比利时没有被处罚,这在现在看来是让人匪夷所思的事。这座体育场修建于1930年,是比利时为了迎接1935年世博会而建造的主体建筑之一。1985年,已经历经了55年风雨的海瑟尔球场已经多年没有进行过大型的维护,球场的大部分设施开始坍塌,体育场的破损程度“让人绝望”。此前,阿森纳队也曾经在这座球场踢过比赛,用当时阿森纳俱乐部的话来说,海瑟尔并不是一座球场,而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坑”。

  比赛当天,大量的球迷涌向了海瑟尔体育场,那些没票的球迷甚至可以破墙而入。当时海瑟尔球场的外墙是用炉渣砖制成的,非常疏松,球迷们甚至可以直接用脚在墙上踢一个洞。利物浦球员在后来回忆起这场惨案时,不约而同地都提到了球场的设施过于差劲。此后,有法官对于海瑟尔惨案进行了调查,认为比利时应该对海瑟尔惨案负责,但得到的回应却只是沉默。

  惨案的另一帮凶是欧足联,尽管这场灾难已经成为了“欧足联举办的所有比赛中最黑暗的时刻”,但欧足联的冷漠还是让人惊心。赛前,尤文图斯主席博尼佩蒂以及利物浦CEO罗宾逊都强烈要求欧足联更改比赛地点,当时巴塞罗那的诺坎普以及马德里的伯纳乌都可以承担欧冠决赛,而海瑟尔球场因为年久失修,有坍塌的危险。但欧足联却拒绝了这两支俱乐部的合理要求。

  海瑟尔惨案发生后两个小时,这场应该被取消的比赛却吹响了开场哨,这个时候,39具罹难者遗体孤零零地被摆在停车场内。按照当时欧足联与布鲁塞尔警方给出的说法来看,他们遵循了这样的逻辑:当机立断进行比赛,先发制人,避免因继续拖延而导致骚乱进一步扩大。在那一刻,足球运动仿佛已经不再是文明社会的一部分,而是另一个完全剥离人性的世界。

  意比踢友谊赛悼念

  2015年是海瑟尔惨案30周年纪念,11月13日比利时和意大利在当年惨案的发生地进行了一场友谊赛,最终意大利在比赛中1:3不敌比利时队。

  去年那场友谊赛就是为了悼念海瑟尔惨案的死难者而进行的,比赛的场地是比利时队主场博杜安国王球场。实际上,这就是当年的海瑟尔体育场,2000年比利时和荷兰联合举办欧洲杯时,这座球场进行了大规模的翻修,也因此改了名。从这个细节也能够看出,比利时人还是想试着遗忘当年的惨案。

  在比赛的前一天,意大利足协主席、尤文图斯俱乐部球员、受害者家属,以及全体意大利队队员在球场当年坍塌的区域放置鲜花,缅怀逝者。布冯甚至还留下了比赛。第二天的比赛在第39分钟时暂停了一会,双方球员将向遇难者致敬,他们的名字被逐一读出。此外,意大利国家队将“撤销”39号球衣,这意味着“蓝衣军团”的任何球员今后都不能再选择39号战袍。

  当时两支球队肯定没想到,在一个月之后的欧洲杯小组赛抽签仪式中,会被分到同一个小组,而且还是跟瑞典以及爱尔兰一起被分入了最强的死亡之组。有了当年海瑟尔惨案,想必意大利和比利时人都不想听到“死亡”的字眼。

  华西都市报记者闫雯雯

【编辑:李南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