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新区:统筹规划 共建梦想家园

07.04.2015  13:53

  六日,省重点建设项目建阳建平大道的建设者正在加班加点铺设路面。该路长四千九百多米、宽四十五米,总投资一亿八千万元,计划年底竣工投入使用。该路建成后将成为建阳区连接武夷新区的主干道之一。 (张正松 摄)夜幕降临。建阳区崇阳北路新修的木栈道上,人流如织。

  “看斑斓夜色,观万家灯火,赏一江溪水,沐拂面春风,美哉!快哉!”住在童游片区的退休干部老方是木栈道上健身行走的常客,他一边疾步快走,一边笑着对记者说。

  全长2.2公里的崇阳北路是建阳东城区连接武夷新区的一条交通干道。为更好地对接新区路网,去年,建阳区实施该路段的改造工程,对原有道路进行路面拓宽和景观升级。工程总投资4000多万元,项目内容包括机动车道拓宽和沥青铺设,新建景观栈道,水电、通讯管网下地及道路绿化等。

  这是建阳区与武夷新区同城发展的民生工程之一。

  干群同心 减少阻力

  武夷新区的三大组团,除兴田组团之外,童游与将口组团都隶属建阳区。特别是童游组团的南林核心区,是南平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市政府所在地。

  那么,武夷新区的“空降”,对建阳区意味着什么?

  “武夷新区开发建设,给建阳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城市地位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各类资源要素的整合集聚,必将使县域经济更加繁荣,群众的就业机会会增加,百姓的资产会增值,市民会享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公共福利。”区委书记袁仁旺在各种场合,反复宣讲这个浅显而又深刻的道理。

  建设武夷新区,就是建设自己的家园。建阳区上下达成共识,并把“立足全省找位置,融入新区谋发展”作为全区工作的“双翼”。

  通过同城化战略合作这个平台,建阳区与武夷新区建立起了领导层经常性互访沟通、关联部门和毗邻乡镇互动协调的合作机制,促进工作对接、项目对接、资源对接、政策对接,实现信息共享、市场共享、人才共享,推动区域加快融合。

  去年,在原有近200名征迁干部的基础上,建阳区又抽调了21名优秀干部充实到新区征迁一线,创新创优工作方式,合力突破征地拆迁中的重点难点,有效解决了征迁工作“两层面、两张皮”的问题。2013年8月份实施征迁包干制度以来,已征地10289亩,拆迁36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按照“先安后迁”原则,武夷新区投资约10亿元建设60万平方米商住一体的统建安置房,用于被征迁群众的安置,还准备将回拨给被征迁群众的留置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收益,确保被征迁群众居有其屋、商有其业、财有其源,加快被征地群众从村民向市民的转变。

  规划同向 添加助力

  同城化,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形成辐射力、扩散力与竞争力越来越强的板块经济,从而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减少资源消耗,开拓共同市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规划一张网,发展一盘棋。

  秉承这个理念,武夷新区与建阳区跳出行政区划的“围城”,按照科学布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建、互利双赢的原则和“绿色发展、共建共享”的发展目标,共同编制城市空间和产业的区域发展规划,倡导建筑风貌的协调统一,加快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燃气、垃圾处理等一体化基础设施规划,完善土地、能源、电力、产业等要素规划,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社会公共设施规划的编制,推进公共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推进县城经济向中心城市经济转型。

  记者在武夷新区云谷小区看到,投资约2.5亿元的城区4所学校17栋建筑已全部封顶;武夷总医院、歌剧院、博物馆、体育中心等社会事业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有序推进。这项公建项目的规划与建设,为新兴中心城市的社会发展夯实了基础。

  南平交通运输局武夷新区分局局长张家平告诉记者,为确保今年6月份武夷新区(将口)交通运输组织与合福高铁武夷山东站开通运行有效衔接,已制定了《建阳—武夷新区—武夷山同城化公交专线规划》方案,计划在武夷新区开设公交线路和设立城市出租车运营服务。同时附加油、加气、充电等服务网点布局和快递货运站点布局等。建阳—武夷山(同城化)公交专线规划则包括建阳区、武夷新区、武夷山市、武夷山市度假区等区域的公交同城化。

  建设同步 凝聚合力

  滨江东路道路改造、建平大道建设顺利推进、西区生态城至高铁武夷山东站轻轨、浦南高速公路西移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开展,考亭大桥、七贤桥投入使用,五福桥建设加快推进。改造和新建城市道路7.9公里、燃气管网11.3公里,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1万平方米、城市供水能力2万吨、停车位320个……提起2014年的城市综合建设项目,建阳区区长杨新强如数家珍。

  近些年,建阳区坚持“北接(新区)西拓(西区)”城市发展战略,持续推进旧城改造,全力推进一个完整社区、一条民俗文化街、一个4A级旅游景区、一个主题文化公园、一个城市商贸综合体、一个专业产业园等“六个一”工程。去年,建阳城建重点工程开工66个,完成投资35.6亿元,完成年度投资任务的113%。

  与建阳区相呼应,武夷新区的项目建设也一路高歌:南林核心区初步形成“四横五纵”城市骨干路网,建成南林大桥、南林大道、纬三路等骨干路网,初步形成滨江东、西路等重要景观带,水之廊、水之厅、水之门景观工程基本成型;高铁通车在即,武夷山东站站西大桥、站前广场市政工程(一期)已完工投入使用,旅游集散中心、客运枢纽主体工程已封顶并进入装修……

  记者了解到,今年,武夷新区将加快与武夷山、建阳的北接南联,重点推进三大亮点工程项目建设。快速通道、轨道交通、崇阳溪旅游景观、马拉松赛道、武夷山森林生态博物院等项目都是重头戏。

  杨新强表示,为了把建阳老城区与武夷新区紧紧联系在一起,今年建阳还将启动城市建设项目75项,计划投资35.7亿元,完成人民公园、潭山大道、景龙路、四联大厦、麻阳溪绿水景观步道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卧龙湾第二通道、螃蜞路至西区生态城涵洞及道路拓宽、水西桥改造、城区公交始末站等项目开工建设。

  产业同链 激发活力

  产业是城市的支撑,城市引领产业的发展,有好的产业才能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只有建设好的城市才能吸引好的产业前来发展。

  武夷新区提出了产城互动、以城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的理念,按照“北旅南城”的产业布局,以创建省级高新工业园区为契机,已引进符合产业定位和环保要求的大项目、好项目98个,累计总投资361亿元。通过不断引导产业集聚,构建和延伸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对城市发展的支撑。

  根据新区的城市框架和产业布局,近年来,建阳区突出抓龙头铸链条,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战略重组、资产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快速扩张,将一个企业做成一个园区,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优势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形成“策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的滚动发展态势,策划生成重大项目90项,新引进2000万元以上项目89项,新增5亿元以上的重大投资项目16项。

  武夷新区与建阳区坚持依托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瞄准产业链核心环节和缺失项目,有针对性地引导同类企业、上下游企业和配套企业入驻,形成龙头引领、链条延伸、集群共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在持续培育之下,旅游养生、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项目已初具效应。

  同沐武夷风,共饮一溪水。武夷新区与建阳区为构建战略同向、资源同用、产业同构、市场同享、城市同建、文化同塑的一体化格局,携手并肩,奋楫前行。(林志明 王柳珍)

  (闽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