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国家公园探索社区发展新模式

17.10.2017  21:44

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林雅秋接受新华网网专访。

    访谈实录: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林雅秋就“坚持保护优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这一话题接受新华网专访。

  新华网福州10月17日电(王文清)“武夷山国家公园结合社区现有产业发展状况,从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旅游产业发展壮大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标准,探索了社区发展机制的三种模式。”17日,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林雅秋就“坚持保护优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这一话题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

  今年6月,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成立。管理局依据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对象的敏感度、濒危度、分布特征和遗产展示的必要性,生态保护及开发现状,结合居民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分区管理,设置了特别保护区、严格控制区、生态修复区、传统利用区。

  “国家公园除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外,还要提供国民游憩和环境教育以及繁荣社区经济的功能。”林雅秋表示,在开发利用和社区产业发展上,按照引导社区居民改造第一产业,限制第二产业,着重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武夷山国家公园探索了三种模式。

  据介绍,为有效化解试点区内集体林地划入生态公益林保护与村民发展经济的矛盾,实现村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福建创新了生态旅游模式,对武夷山国家公园主景区内7.76万亩集体山林实行有偿使用,并随着风景区门票收入增长而提高。2016年支付山林权有偿使用费318.83万元,加大对乡镇、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扶持力度,并优先解决区内村民劳动就业。据不完全统计,在景区内直接从事导游、竹筏工、环卫工、绿地管护员等村民有1600多人。通过共享旅游发展收益,有效解决了景区的发展瓶颈和生态资源管控难点,也有效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就业增收问题,实现了国家公园和社区和谐发展。

  武夷山国家公园是武夷岩茶和小种红茶的核心产区,区内的3个乡镇20个行政村均有茶叶种植,茶山面积大、分布广,茶产业已是区内村民主要产业。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加区内农民收入,福建创建了茶产业发展引导模式,着力推动茶产业由单一茶叶产品加工向多元产品深加工转变,提高附加值;鼓励支持茶企、茶农建设高标准生态茶园;做好武夷岩茶、正山小种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逐步确立“武夷山大红袍”“金骏眉”的品牌形象,促进分散的农户与市场紧密连接并发挥正山堂、香江、武夷星等茶业龙头企业的优势,推进茶产业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促使农户持续稳定增收。

  此外是创建生态搬迁模式。据介绍,为加强试点区内居民点调控,控制生产建设用地,有效解决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强化生态修复,福建省分步对南源岭旧村70户村民实施整体搬迁。对搬迁原址,则进行环境修复,种植了近万株绿化苗木。同时,根据南源岭新村紧邻武夷山风景区和度假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引导搬迁户发展“民宿”和“餐饮业”。2016年,南源岭新村接待游客18.7万人,创造经济收入2400多万元,户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村财收入90余万元。南源岭新村生态移民后,村民居住条件不仅得到大幅改善,而且家庭收入逐年攀升,真正实现“搬得出、留得住、发展好”。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福建南平实践:春华秋实 点绿成金
  深秋的闽北大地,稻谷遍野金黄,山林满目葱绿。福建新闻
1.2万人参加武夷山国际马拉松赛
  2017“双世遗”武夷山国际马拉松赛21日鸣枪开赛,吸引了1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省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