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央行推QE猛药 中国或将遇资金外流压力
境外媒体称,欧洲央行22日宣布推出大规模债券购买计划,把使欧洲恢复繁荣的压力转移给欧洲政治领导人,此举将开创一个新时代。
量宽猛药治标不治本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月22日报道,欧洲央行承诺用新发货币向欧元区注入超过1万亿欧元资金,这使投资者欢欣鼓舞,全球股市和债券市场应声上涨,欧元汇率大幅下跌。
但是鉴于欧洲增长停滞、债台高筑和劳动力市场僵化,欧洲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指出,仅仅依靠央行的慷慨不足以纠正欧洲经济。
欧洲央行的这一举措在世界各地的交易所、公司和欧洲各国首都引起广泛反响。制药巨头瑞士诺华公司首席执行官乔·希门尼斯在瑞士达沃斯接受采访时说:“这是使欧洲恢复增长的措施之一,我们应该会看到效果。”
其影响还超出了欧元区19个成员国:丹麦今天调低了主要利率,这是一周内的第二次,为的是削弱投资者在出售欧元时对丹麦货币的兴趣。
欧洲央行官员还将主要贷款利率维持在0.05%不变,将欧洲央行隔夜存款利率维持在负0.2%,这意味着银行必须付费才能在欧洲央行存入额外资金。
量化宽松(QE)政策的最大挑战是能否使欧元区结束近年来的经济停滞。这种停滞已经导致公众对欧洲机构和政治阶层丧失信心。
政策效果难及美版QE
据法国《快报》周刊网站1月22日报道,德拉吉的计划虽然号称是一个大规模的购债计划,但其中有很大的宣传成分。事实上,其规模只有美国在2009年至2014年间实施的多个QE计划的四分之一。另一方面,欧洲的计划中既包括公共债务,也包括私人债务。最重要的,在此次推出的11400亿欧元QE规模中,只有20%由欧洲央行承担,其余的额度都要由欧元区各成员国央行来承担。因此,这一计划对每个成员国所产生的影响可能不尽相同。
另据《日本经济新闻》1月23日报道,欧洲央行继日美英之后,也在金融政策上进入此前未涉足的领域,因担心欧洲地区陷入像日本一样的通货紧缩状况,决定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由于欧洲央行购入的国债趋于多样化,这将带来难以预料的政策效果和副作用。目前还只能期待欧元贬值会对经济起到刺激作用。
实行QE政策的效果在欧洲比在日美英更不明确。其最大弱点是,在由19个国家组成的欧元区大家庭中,购买国债的方式很复杂。
购买国债的数量是根据各国对欧洲央行的出资比例来决定的,其中的四分之一是向欧洲央行出资最多的德国的国债,因此资金较难流向南欧。
欧洲央行打算,如果一切进展顺利,2016年将逐渐减小购买国债的规模,2017年也许可以退出QE。然而,如果地区内结构改革迟缓,通往金融政策正常化的出口很可能遥不可及。
对中国影响有利有弊
另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月23日报道,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一名高级官员说,由于跨境资金波动加剧,近几个月中国面临资金外流的压力。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管涛说,欧洲央行的QE措施可能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对中国的影响既有正面也有负面。
他说:“欧版QE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美国QE退出的紧缩性影响。另一方面,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走势分化会影响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这将加剧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外汇市场的震荡。”
管涛还说,去年第四季度,中国可能呈现“经常项目顺差、资本项目逆差”的运行态势。
管涛说,跨境资金流动波动主要受人民币和美元汇率双向波动扩大、美元汇率走强和国内经济运行状况出现新的风险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他说,虽然去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所走低,但对主要贸易伙伴货币汇率总体继续偏强。
欧洲央行
延伸阅读欧央行意外“大水漫灌” 欧元区快速滑向分裂悬崖
中新社北京1月23日电(记者 彭大伟)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日前宣布启动总额约1.1万亿欧元的资产购买计划。多位北京金融业内人士告诉中新社记者,22日公布本轮欧洲版QE(量化宽松)已成为市场普遍预期,然而每个月购买600亿欧元、至少持续至2016年9月这种不亚于美联储头几次QE规格的“大水漫灌”,还是令市场人士大跌眼镜。
欧洲央行为什么需要大规模QE?简单来说,QE可为经济打入“强心剂”。
德拉吉表示,不论怎样,本轮QE一定会如期执行,直到通胀率出现持续改善,接近2%的中期通胀目标。
然而,与欧洲央行推出欧版QE的初衷—为欧元区经济“上保险”相比,其结果可能适得其反,甚至陡然抬升欧元区政治经济动荡几率。
分析人士指出,欧洲央行大规模QE将造成的负面效应包括:本已疲软的欧元汇率将进一步走弱,这不利于将希腊留在欧元区内;而从长远来看,这还将动摇欧元存在的基石。
路透分析师James Saft指出,QE帮不了希腊的忙,至少最开始是这样,“因为希腊债券最早要等到夏季才能纳入购债计划,而且前提是希腊仍与欧洲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欧盟执委会保持着良好关系。”
民调显示,在QE出炉后,倾向于债务违约、不惜退出欧元区的希腊左翼激进联盟党,较执政保守党支持率领先优势已由4个百分点扩大至6个。
在德国方面,德国总理默克尔第一时间警告,欧洲央行提振经济成长的行动不应令政府推卸经济改革的责任。
这位欧元区权势最大的政治家,几乎是在直接对将在25日举行大选的希腊喊话。
这一幕令人想起了2012年2月的场景,当时,德国联邦议会将对希腊救助计划进行表决,德国媒体直接用了这样的表述“德国联邦议会将于今天决定希腊的命运”。
不久前离世的著名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其三年前的著作《德国的欧洲》中对此有过精辟阐述,“德国已变得过于强大,以至于不作决定已经成了一种奢望。”
早在2012年8月,贝克便带有预见性地指出,欧洲已经成了“德国的欧洲”。尽管没有人想要这样的结果,但鉴于欧元可能垮台,最强大的经济体德国也便成为了权倾欧洲的政治大国。
为应对希腊左翼上台可能带来的违约等一系列风险,外界风传德国联邦政府已制定关于希腊退出欧元区的方案,但欧元区远非“想退就能退”。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向中新社记者指出,当初建立欧元时划定的“公债不超过GDP的60%、赤字率不能连续三年超过GDP3%”等红线,在欧元建立以后没几年都被逾越了。
鉴于如今欧元区很少有国家同时满足上述条件,赵锡军指出,这意味着欧元区作为统一经济同盟的经济基础已经大大削弱,削弱了欧元区稳定性。
但欧元区只有准入机制而未设退出机制,摆在希腊的面前唯一选择,恐怕只剩下苏格兰去年寻求独立时曾祭出的“杀手锏”—全民公投。
值得深思的是,假如开了公投的“口子”,那么德国是否也可以顺理成章地举行公投,以将类似希腊的国家“踢出”欧元区?
贝克请人们设想德国人就希腊是否应该离开欧元区进行表决,结果预计会是:“再见吧,雅典卫城!”
“欧洲不是金融问题,是财政背后的政治治理规则问题。”中国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指出,希腊没有政治家敢于削减现有生产力水平已支撑不了的福利待遇,如果不解决这种选票民主与高福利高税收结合形成的的庸俗政客讨好选民的风气,“金融(等)任何手段都只是把问题往后拖。”
而面对快速滑向悬崖的货币同盟,欧洲经济能否承受分裂的后果?
瑞穗证劵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2015年的欧洲极有可能会经受希腊退出的洗礼。但考虑到目前欧元区已经走出欧债危机最艰难的时期,他表示,对于欧元区而言,希腊的退出并非“不可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