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26次检查都没揪出沃尔玛问题油

11.08.2014  17:25

  上海福喜“过期肉”事件余波未平,深圳沃尔玛超市又被曝出后厨内幕——日前,一名据称在沃尔玛工作7年的员工拍摄的视频显示,沃尔玛熟食部已黑如酱油的食用油仍在继续使用,这些油“一个月不换”。目前,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但相关结果尚未确定。

  面对舆论质疑,沃尔玛中国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涉事门店今年以来“包含熟食部在内,已经接待了政府和监管部门26次的执法检查,每次检查都是合格,没有一次例外”。

  近年来,随着中央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和处理,食品安全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已有所好转。但是,仍有一些无良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铤而走险,触碰法律和道德底线,这其中就包括福喜、沃尔玛等曾被中国消费者认为信誉有保障的“洋品牌”。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答案很“老套”,依旧是监管不力。在目前的监管体制下,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程序看似严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今年以来的26次检查都没发现沃尔玛熟食部的“秘密”,监管网络之疏可见一斑。

  随便找一个食品安全问题的案例加以分析,都不难发现,一些监管部门的检查工作流于形式、浮于表面。有些企业与监管部门维持了“良好的关系”,总能在检查组到访之前提前获知信息,提前做好准备,“顺利”蒙混过关,等检查一过就继续昧着良心糊弄消费者;有些企业被查出了问题,也总能在整改环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还有一些企业则“本事”更大,几乎能获得近似“免检”的优待。

  一些职能部门没有按照相关法律条例及职责对企业加以日常监管,往往等事件曝光引发严重不良社会影响之后才匆忙应对。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各部门责权不清、监管出现了“真空”。执法部门因为责权划分模糊,“有利争着管,无利都往外推”,给食品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

  因监管不力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类似的案例我们已经见了太多。终结这种乱象,需要让法律更有力,让渎职者、贪腐者、违法者“伸手即被捉”:一方面要提高不良企业的违法成本,严处敷衍塞责的渎职者、与无良企业“眉来眼去”的贪腐者;另一方面,要用法律确保监管更严格。据新华社

【责任编辑:黄新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