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椽板龙:舞动三百年团结魂 家家户户夹道相迎

21.02.2016  09:43

  在梧桐镇埔埕村,椽板龙自清康熙年代起飞舞了350余年,依然勇猛不减。锣鼓一响,龙头一摆,全村老少自发参与,万人空巷。目前它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拟申报国家级非遗。

  2月18日是正月十一,椽板龙又舞起来了。记者一行驱车前往“访龙”。

  传统椽板龙

   “龙穴”人多地少分村不分家

  埔埕村位于福州的西南角,距离福州约86公里。村里房子紧密巷子多,人来人往很热闹。

  78岁的林善超、郑德金都是本村人,曾共同对埔埕村的历史文化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他们告诉记者,埔埕在1986年未分村时达8000多人,而今过万。人多地少,平均每人三四分地。埔埕村后来被分为了埔埕、上埕和中埕三个行政村,人口居住稠密,一条老街串起三个村,村际以巷弄为界,非本地人无法识别。在村里人心里,虽然分了村,但还是一家人。每逢节庆三村都共同庆祝,发扬历史形成的团结和睦的传统。

  老人们说,这也是村民年年自发舞龙的原因。目前百分之四十的村民在上海经商,从事南北干货生意,但是春节都会尽量赶回来。

  舞龙当天的活动从一早到晚上,安排得很紧密,其中包括请神、祭神、拜神、游神等。“广平尊王”、“林显相公”、“郑仙公”,是当地的“三大神”。据永泰县地方志编纂的《方志田园》载文考,这三尊神明由于史料缺失,究竟是埔埕哪三位先贤的化身,至今还是个谜。当地老人一般视之武将、文将、仙公。65岁的村民黄春桁说,请“三大神”属于道教活动,从清朝开始就有,祖辈传承下来的寓意是“免灾免难,保护平安,五谷丰登、健康长寿”。

  在挂有“文魁”牌匾的百年老宅,锣鼓喧天,鞭炮声大作,“三大神”在此停留数十分钟,接受家族祭拜。当日按习俗要走十二个祭拜点。晚上,这三尊神明将紧随椽板龙,走街串巷。

  制作龙头的村老人

   “龙颜”4米长板接出百米长龙

  椽板龙源起清康熙年间,乾隆时期达鼎盛。1970年代被迫中止,后来才恢复。椽板龙究竟长啥样?在林氏祠堂,记者看到,一条正在收尾制作的龙长60多米,由29根椽板拼接组成,每根板长约2米,还有龙头和龙尾,全由制作师傅林在桐和林在达两兄弟完成。林在桐说,今年是他第一次制作“椽板龙”,每年由谁负责制作须经家族投票决定,要求“勤快、大公无私”。他的手艺是跟78岁的师傅林善杏学的。

  林善杏做了30多年“椽板龙”,他说:“椽板龙以前是用板凳做的,又叫板凳龙,但是板凳有脚而且重,几经改良找了椽板,在椽板上装上蜡烛、纸糊灯笼,可是纸灯笼被烧就不吉利,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又换上了电灯,现在年轻人们又装上LED灯,后面推着一个发电机供电。外面套黄色布,裹成圆筒,一个龙就完成了。”

  改良后的椽板龙已经找不到最原始的感觉了,记者带着些许失落,穿过鹅卵石铺成的古老而弯曲的巷子,走进黄家祠堂,大家不约而同叫道:“哦,这才是真正的椽板龙。”

  这条椽板龙由32根椽板组成,每根长4米,另加龙头和龙尾。每根椽板上装有4个节能灯,外套小红灯笼,椽板、灯笼都可见,虽然看起来有些粗陋,但是有隆重和庄严之感。这条龙是4条龙中最长的,有130米之多,需要七八十人才能共舞。黄氏宗祠理事会会长黄春义说:“我们这条龙每次使用后都完整保存,尤其是椽板和灯笼很重要,所以至今还有古老的味道。”

  每经过一户村民家,椽板龙都飞舞片刻

   “龙舞”家家户户夹道相迎

  傍晚5时许,各家各户的年轻人都不约而同来到各自的祠堂,换衣、拿装备、装龙、举龙……村里以林、黄、陈三大姓为主,当晚有4条龙舞动,分别由这三大姓氏制作。

  锣鼓开道,彩旗飘扬,龙一出祠堂走入巷子,马上引起了村民的围观。龙头上窜下跳,龙身不停翻滚。游龙队伍所到之处,家家点上香烛,燃放鞭炮,虔诚迎送。全村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全都融入这一活动之中。

  晚上7时许,几百名村民举着4条龙齐聚埔埕小学操场。龙围着操场转了起来,头尾相接、蜿蜒盘旋。人龙互动,嬉戏,场面怎一个“热闹”能形容。

  记者发现舞龙的有很多年轻人,甚至还有一些孩子。36岁的黄孔凉专门推迟去上海上班在家舞龙。黄家龙头舞者是69岁的村民黄春雨,他舞了10多年龙头了,“我现在还舞得动,明年就70岁了,体力会下降,也在考虑找徒弟。可是龙头不好舞,这是技术活,关系到整个龙舞得好不好。”

  “龙魂”团结和睦世代传承

  椽板龙为何在这块土地延续这么久远?林善超说,埔埕村以前很穷,但这里的人团结、热情,于是各家出一条板凳连接起来自做龙灯。成本低、好玩,板凳可回收,也寓意添丁,于是这一举动逐渐成为了传统。

  记者听闻村里有105岁高寿的老人,赶至她的住处,发现她已失聪无法交流。记者与院落里其他人聊了起来。93岁的鲍耐梅奶奶回忆年轻时观看舞龙情景,直感叹“很热闹”。23岁的林碧如说,村里的舞龙每年都会坚持办,就算是下大雨和停电,也不会停下。72岁的林致强壮年时曾经舞过龙头,他说,对村民来说,舞龙很神圣,所以会一直传承下去。

  在上海务工的埔埕人林绥今年没有回家,但是一直通过微信、视频在观注着椽板龙,还给记者发来了早年他拍的照片,整理的一些历史资料。据说,这些年轻人在上海工作不错,还自筹资金,请同济大学的教授对埔埕村将来的发展进行了规划设计。

  记者不由感到,虽然最早的埔埕村被分为三个村,有三尊神,也有三大姓,但是大家都和睦相处,椽板龙闹元宵,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凝聚了埔埕村民团结、上进、热情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