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写:梨园“大咖”曾静萍好戏连台

10.03.2016  15:48
  

  中新社北京3月10日电 题:梨园“大咖”曾静萍好戏连台

  中新社记者 徐德金

  如果观看由法国人表演的梨园戏经典传统剧目《董生与李氏》、《节妇吟》,你的手会不会扶一扶眼镜?也许。但对于曾静萍而言,她的手伸向了法国著名导演帕特里科·索梅尔。

  “四月初你来泉州吧,看帕特里科·索梅尔与他的法国同行演梨园戏。”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团长曾静萍很认真地招呼中新社记者到泉州看戏。

  曾静萍说,下个月,著名导演帕特里科·索梅尔将带领法国国立艺术剧院演员、导演、音乐家共19人,到泉州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艺术、工作交流,并移植梨园戏经典剧目《董生与李氏》、《节妇吟》在福建泉州梨园古典剧院演出。

  梨园有好戏,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不久前的“元宵演出季”,就上演了八个晚上、八台戏,既有《陈三五娘》、《董生与李氏》等优秀传统与新编剧目,又有《春梅弄》、《玉真行》等传统折子戏专场,可谓好戏连台。

  现在,曾静萍领导下的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几乎每周在古典剧院都有演出,公益票价仅20元人民币。她说,4月26日、27日,日本戏剧大师铃木忠志将在泉州观赏两场梨园大戏。

  曾静萍不施粉黛,会场上的她十分专注,偶尔发言、有时与记者闲聊,多半“三句话不离本行”,说的是戏剧,谈的是传统,关注的是艺术传承。她是福建省唯一一位两次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的戏剧表演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现在广泛传播于泉州、漳州、厦门等闽南各地、广东的潮汕及台港澳地区,以及在东南亚闽南语系华人华侨聚居的华埠,被称作“古南戏活化石”。

  说到戏剧的传承与创新。曾静萍认为,只有传承好才有资格去创新。

  “一个传统艺术活在当下,如何跟随时代的发展,与时代气息相符合,这应该是创新过程所不能背离的。”在曾静萍看来,传统文化要与教育相结合,与科研、与文化产业相结合,才能长盛不衰。

  “但是,如果一个剧种没有精英团队是很难做到让传统的文化精髓保留下来的。”作为梨园戏艺术的传承人,曾静萍思考的是谁来“”的问题。“60后”的她也担心,社会这么浮躁,“90后”、“00后”这批年轻人“他们的心静得下来吗?

  福建现存近20个地方剧种,闽剧、梨园、莆仙、高甲、歌仔等一些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的剧种发展较为稳定,拥有一定的观众和市场。而一些地处山区的剧种尤其是个别珍稀、濒危剧种有日见式微甚至消亡的危机。作为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的曾静萍也为这些剧种忧心。

  梨园戏是福建地方剧种唯一能在国外非华人圈进行商业演出的剧团,从2003年开始,曾静萍带领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开拓了法国市场。演的还是传统戏,看戏的却是洋人。她说,欧洲观众可不管你是什么剧种,他们只有“好戏”的概念。

  去年6、7月,梨园戏又在巴黎的MC93剧院演出,该剧院的艺术总监就是法国著名导演帕特里科·索梅尔。在传统折子戏《太闷》的演出中,曾静萍舞台上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将梨园戏“十八步科母”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最后一场《节妇吟》演出结束后,谢幕时间长达6分钟。她被法国一本文化杂志喻为“梨园最高女祭司”。

  曾静萍从梨园戏在欧洲进行商业演出获得好评感悟出“这是文化的自信”,她认为梨园戏是有灵魂的。正是这种有“灵魂”的、纯粹的东西,让法国观众、戏剧同行认同、痴迷。

  曾静萍让梨园戏多了些时代色彩,最近,由她担纲的新编梨园戏《御碑亭》一路从泉州演到福州,到上海。戏剧家陈世雄认为,《御碑亭》好在“形变神不变”,美在“一步一科”,“梨园戏特有的、灵活多变的‘手舞’运用到了极致”。

  春风扶柳,回到现实。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曾静萍希望政府对文化的支持一定要持续、稳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要持久、规范。她认为,“非遗”的东西是停歇不了的,“一歇人就没了”。

  曾静萍从艺40多年,她说很庆幸像她一样的60年代出生的这些人坚持住了。(完)

【编辑:陈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