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长乐梅花镇手工织渔网:逐渐消逝的渔村手艺

30.06.2014  17:14

  福州新闻网6月30日讯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想要“吃海”,好的渔网必不可少,织渔网一度成为沿海渔村处处可见的场景。然而,时至今日,渔民纷纷转行,这样的场景已很难得一见,织渔网的手艺,也仅存于老一辈人手中,面临失传的境地。

  昨日,记者在长乐市传统渔镇梅花镇找到了几位老手艺人,他们巧手依旧,织出的一张张手工渔网,印证了他们那个时代特有的记忆。

  如今手工织渔网的多是老妇人

  在梅花镇梅城村,72岁的许歞燕正认真地织网。只见她左手拿小竹片(俗称“棋”),右手执梭,一双巧手行云流水般地在网绳和“棋”之间穿来穿去,下手又快又准,动作十分娴熟,一目目、一行行渔网就在她的巧手中织成。

  隔壁85岁的陈漳莲老奶奶也在家门口装渔网线(当地人称“起梭”)。陈奶奶告诉记者,闲来无事时,她就帮邻居装装网线,打发时间的同时也借机活动活动筋骨。

  许歞燕说,以前家家打渔,男人们出海,女人们就在家织网或者补网。后来很多人放下渔网转行,渐渐地家家织渔网的场景就看不到了,只有一些老妇人还常常捡起工具来织渔网。

  “这是建筑施工中用的安全网,比较简单,不用换花样,只要按照要求织够规定的行数和目数就行。”许歞燕说,自己年龄大了,眼力不好,复杂的渔网没法织,就接了织安全网的活,利用闲暇时间慢慢织。

  一张渔网十几种编织方法

  53岁的周新官是梅花镇梅北村的一个渔网加工专业户,从事渔网加工30多年。他说,以前梅花镇渔业发达,很多人都会织渔网,后来梅花镇渔港少了,捕鱼船也少了,他的作坊只能向外发展。如今,他的订单多来自海南,定制网一个约900公斤,分片分段织好后再连起来,每人每天大约织5000结,10多人要织一个多月才能完成。

  “织渔网就跟织毛衣似的,也需要变换花样。你看,这个叫‘至’,需要把两目并作一目,这里按要求要9行一收,不能多也不能少。另外,目的大小靠‘棋’来调整,织渔网要添减目、换花样,所以只能靠手工织。”周新官指着渔网说,渔网的编织方法有打结法、绞拈法和经编法等10多种。

共2页 1 2

  在作坊里,随处可见各种大小不一的“棋”与梭。“我这大概有40多种‘棋’,最大的21公分,最小的不到2公分,梭也有四五十种,正在织的这张网就用了10多种‘棋’跟梭。”周新官介绍。

  “手工织网讲究准确性,使用的网线、起头目数、网目大小、网目数都要准确,网线的接头要用火烫后用双死结结紧再织进去,避免引起网具破损。”红梅网具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礼球说,如今虽然有许多网具是机械生产的,但是像渔网这样复杂的网具必须由人工来做,所以公司接到订单后,会将单派给镇上的织网女工,让她们分片织,再一片一片拼起来,最后由公司统一收回,检验合格后发给客户。

  机械织网逐步取代手工织网

  鼎盛时期,梅花镇曾有10多个渔网专业加工户,由于机械化生产及市场不景气等原因,如今只剩下两三个加工户了,且订单量也大幅下降。

  “最多时我一年生产近500张渔网,如今订单量大大减少,一年只生产100多张。”周新官说。织渔网曾经是梅花镇家家户户家庭主妇都会的手艺,也是当年渔业捕捞辉煌历史的缩影。随着渔业捕捞的萎缩,机器织网的大量使用,梅花镇织渔网的盛况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年轻人都不愿学这门手艺,会织网的人越来越少。”周新官担心地表示,随着现代机械工艺的不断发展,机织渔网正在逐渐取代手工编织的渔网。手工编织渔网的艺人日趋老龄化,这项老手艺正在日渐消失。

  (福州日报记者 祝健 通讯员 黄艳云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