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梅花”: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远播五湖四海

21.10.2017  10:07

  如许多地方传统剧种一样,流行于闽南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侨华人聚居地的高甲戏也面临种种困境。但是,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陈娟娟依然一如既往地演戏、教学生、做传承人。

  “有了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扶持,高甲戏未来会更好。”十九大代表陈娟娟20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如是说。十九大报告关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阐述,令她“有信心”。

  身为福建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副主任,高甲戏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一直是陈娟娟思考的问题。

  因为儿时爱唱歌爱跳舞,她在小学四年级时被老师看中,上了福建省艺术学校泉州分校的高甲戏班。“那时要想上高甲戏班,还要参加严格考试;毕业后,进剧团,也要考试,竞争很激烈。

  陈娟娟感慨说:“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剧团很难招到人;当年和我一起进剧团的30多个孩子,还留在剧团的也只剩下十几个了。

  在陈娟娟看来,人才缺乏是高甲戏发展最大的困难。编剧断层,写戏的人少,好的剧本少,难以创排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不过,这种状况近年来开始有了起色。陈娟娟告诉记者,下基层演出,观众增多;泉州城乡有近百个高甲戏民间剧团,每个剧团每年演出二三百场。

  她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像高甲戏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支持设立高甲戏传承中心。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承人,陈娟娟“口传身授”带年轻演员,每个唱腔、台词、字韵、身段都要结合青年演员的自身条件和表演特点,反复推敲、认真研究。她主动到艺校高甲班任教,培养更多新的苗子,并走进校园演出,让传统文化根植孩子心田。

  “要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传承好,还要培养更多的年轻演员。年轻演员的培养,是剧种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陈娟娟说。

  创新是陈娟娟关切高甲戏传承的又一关键词。她告诉记者,将京剧现代戏《杜鹃山》移植到高甲戏舞台,将石狮籍爱国华侨李子芳的革命故事改编成现代高甲戏《星光》,都是高甲戏不断推陈出新的努力。

  更为陈娟娟津津乐道的是,2013年,俄罗斯经典童话《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成功改编为高甲戏童话剧,在德国首演,没有字幕、没有幻灯片,仍受到海外观众热捧。

  高甲戏是闽南文化的一张名片,近年来频频“走出去”,展开对台对外文化交流。除了经常赴台演出,陈娟娟说,这两年还去了孟加拉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法国、美国、摩洛哥等国家演出。

  这个月底,陈娟娟要去越南参加东盟艺术节,明年将赴法国参加巴黎中国艺术节,演出的都是高甲戏的传统剧目。

  “‘一带一路’特别是泉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为高甲戏带来更多走出去的机会”,陈娟娟希望,沿着“一带一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远播五湖四海。(罗钦文)

【责任编辑:张实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