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梅列“微治理” 46个路段全面推行“街长制”

21.12.2015  15:31

  “这段路一直没有路灯,这两天下雨路滑,刚才阳光城小区47栋的一位老太太就在这摔倒了。”14日晚,三明市梅列区三路社区主任肖祺荣接到居民电话后,连夜把阳光城业委会主任周鹏、物业公司代表小邱叫到了事发现场勘查,然后召开“三位一体”联席会议,决定第二天找施工队疏排积水、增加照明、设置标识。

  “三位一体”联席会议由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三方共同参与,对小区事务互相沟通、共同研究。联席会议是梅列区在社会“微治理”探索中形成的一个工作机制,不仅能理顺业委会与物业之间的关系,还形成了整体合力,实现三方互助共赢。

  近年来,梅列区把社区建设作为“打造首善之区、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通过社会“微治理”创新,梅列居民初步实现了“小事自议、物业自管、活动自定、绿化自领、需求自诉、公益自筹”,居民群众真正参与了社区共治,走出一条社会“微治理”的梅列路径。

  微设计 优化社区治理体系

  “福清商会大厦边上有装修垃圾,请重化社区立即联系物业清理。”11日上午8时33分,“吉哥”在“掌上徐碧”微信群上发布一条消息,不到5分钟,就收到社区网格管理员黄丽珍的回复:“@吉哥,已联系物业及时清理。”

  “吉哥”是江滨路的“街长”,“掌上徐碧”微信群的成员为徐碧街道的“三长一网”,即街长、巷长、楼长和社区网格管理员。他们通过微信即时互通信息,共同解决社区事务。

  2014年7月,徐碧街道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将街道、社区细化分为若干网格,实施“三长制”管理模式,将街长、巷长、楼长一同纳入到城市管理范畴,深化和延伸网格的管理;建立“掌上徐碧”微信工作群,并率先在全市142个乡(镇)街道上线“掌上徐碧”微信公众号。

  至今,梅列已在全区46个路段全面推行“街长制”,组建由10个城市管理工作相关部门组成的“街长制”工作团队,建立健全“日巡、月督、季评”工作机制和“优秀街长”年度评选,配备城管通服务终端,逐步构建起以街长制为核心的城管新机制;将全区划分为145个网格,由社区工作人员分别认领“网格长”,在网格内的每栋楼推选楼栋长和小区联络员,打造一条“社区居委会-网格长-楼栋长”纵向管理链,建立网格长-楼幢长联席会议制度。

  目前,梅列所有社区都已上线微信公众号,所有镇街上线微信工作群,建立区级“微城管”工作群,形成了三级联动的移动管理平台;微信工作群、公众号也已成为梅列区收集社情民意、发布政策咨询,搭建指尖上的民意桥梁。今年,到目前已累计收集居民群众以“我想要”“我愿做”“我期望”为关键词的志愿心愿1000多个,并一一予以解决。

   微组织 唤起居民参与

  14日下午3点,52岁的罗新娣换上舞蹈服,走进小区一楼舞蹈教室,领着30多个姐妹跳起佳木斯快乐舞步健身操。罗新娣是梅列区东乾社区时代锦园小区的舞蹈协会文化志愿者,每天都要带领小区里的舞蹈爱好者跳健身舞。

  “这几天下雨,天冷,我们以为老郑不会来了,没想到他还是一大早就来了。”梅列区颐养院的余院长看到郑建国风雨无阻地来给老人理发,非常感动。东安小区的郑建国自2007年加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每天义务为社区擦洗桌椅,还长期免费为社区老人理发。

  像罗新娣、郑建国这样的注册志愿者,梅列区已有2.3万余人,他们通过组织的形式,带动了更多人积极参与社区互助、活动组织等事务。

  “针对社区人际交往少、邻里关系淡漠及部分社区无物业等问题,我们鼓励各社区因地制宜,成立了一大批微组织,把居民组织起来,全力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参与度。”工作人员介绍说,梅列区通过政策指引、资金补助、提供场地等方式,引导鼓励小区居民根据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个性诉求组建成立不同类型的社区组织,目前全区已成立合唱团、腰鼓队、舞蹈队、时装队、门球队、民乐队等社区组织近200个。

  “我下岗后一直在工地打零工,生活困难。”乾龙社区的老李说,在党员任江桉的帮助下,他找到了学校保安的工作,有了固定收入。长期从事民政工作的任江桉到社区“大党委”报到后,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帮助困难居民了解福利政策、申请补助,解决了不少家庭的困难。

  如今,梅列区已有1000多名像任江桉一样的在职党员到所居住的社区报到,并在服务社区中发挥模范作用。近年来,梅列区在社会微治理实践中创新社区党建,建立社区大党委、推动在职党员回居住地报到服务,带头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

   微平台 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居家养老被认为是“中国式养老”的主流。但居家老人的日常生活服务、贫病孤寡救助、长期护理、精神文化等需求,很难靠单个家庭得到实现。梅列区在社会微治理实践中,把居家养老的空间从家庭扩展到了社区。

  15日中午,25位老人聚集在徐碧街道乾龙社区U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颐年餐厅,等着吃午饭。芋头烧排骨、炖蛋、炒茭白、豆腐肉丸汤……老人们对菜谱颇为满意。

  在服务中心里,医养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站、自助健康小屋、颐年餐厅、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理发室、维修室、社工小站、棋牌娱乐室、书报阅览室、多功能培训室等一应俱全。“这是我们家门口的养老院。”郑金花老人说。

  据介绍,梅列以“公建民营”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乾龙、东乾社区引进海都公众“U我养老”服务品牌,让老人们在家门口享受养老服务。按计划,5年内全区26个社区全面建设“家门口养老院”,让辖区老人在社区里享受到住、食、医、养、娱等养老服务。

  近年来,梅列围绕“低成本、高效率”目标,积极搭建三大服务“微平台”:在社区养老等社会服务平台外,还先后投入1000万元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按照“一社区一中心一大厅”的要求,为居民提供民政、卫生、计生、居家养老、就业援助、法律诉求等“一站式”全方位公共服务;创造居民自我服务平台,推进社区文体广场、健身苑点、文化活动室、电子阅览室、文化长廊等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组建广场舞、管弦乐、书画社、4点钟学校等文化志愿队伍,引进阳光社工组织,定期开展文化沙龙、小记者行动等公益项目,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陈旻 肖庆松 黄舒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