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列区:按下教育现代化“快进”键
“互联网+”来了,教育怎么变?
近年来,三明市梅列区本着育人为本、融合创新、开放共享新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创新引领作用,推动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按下“快进”键。
教研活动全时空进行
梅列实小录播室内,一年(1)班的邱老师在台上为学生讲授新课;听课席上,30多位语文老师一边听课,一边翻看着手机,不时还在手机上录入着什么。
老师听课还能玩手机?不是。“这是我们运用网络教研平台进行教研活动的尝试。”校长卢建汉介绍,课前,各教研组长会在平台上发布开课信息,老师们根据学校提供的二维码,登录平台后,可以先浏览开课教师提前上传的教案,然后一边听课、做记录,一边通过手机对照教案,领会上课教师执教意图,发表听课随感。
不在现场的老师,也可通过事后登录网络教研平台,参与其中,真正做到教研活动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全时空进行。
在梅列区第一实验学校,一位老师熟练点开“智学网”,选题组卷、制作答题卡。考试之后,还能完成网上阅卷、成绩分析、学生错题集。
看似简单的操作背后,是时下最热门的大数据的支撑。由科大讯飞公司开发的这套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有效挖掘考试价值,为师生提供针对性的教与学服务。它替代传统手工阅卷,便于数据统计分析、指导教学。教师、学生、家长都可在电脑端和手机端登录该系统,查看学生科目成绩、总成绩、评价报告、试题原卷、错题分析、对应知识点巩固练习等相应的内容。事半功倍的“神器”,老师们当然爱用。
“只要记住自己的账号,不管今后身处何方,我们都能回忆起初中生活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三明六中八年级(2)班的范琳倩说。她口中的账号,是用来登录学校的“五自管理”综合评价软件的。这套学生成长情况的实时记录,包括“行为自我约束”“生活自我管理”“学习自我激励”“活动自主组织”“身体自我锻炼”等量化指标,都由学校专门成立的“学管会”记录在案,激励学生找差距、追榜样,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原来的成长记录是纸质材料,毕竟操作不方便,一学年记完一本放在一边,很少有人会去翻动。”校长邓衍斌说,正是基于这样考虑,学校决定开发一套“五自管理”综合评价软件,对学生成长情况实时记录。而且,各个功能模块都是动态管理,所有数据一经提交就可永久保存。
这几个场景,都是梅列区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成果。
打破时空界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带来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说起教育信息化的好处,梅列区教育局局长蔡宗平赞不绝口。
2013年11月,顺利成为全省首批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评估认定的县区后,梅列积极打造升级版“教育强区”。而教育信息化则成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十二五”期间,我省教育信息化得到快速发展,“三通两平台”建设取得初步进展。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推进教育信息化最大的困难是认识问题和观念问题。
让老师们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成当务之急。梅列的做法是,让老师们亲身体会和实践,变“要我用”为“我要用”。
作为省“信息化试点学校”,梅列实小的网络教研平台还成为学校公开课、区级研讨课、市级观摩课等的播放和交流平台,其他学校老师一样能很方便参与。实现资源共享的老师们大胆尝试起微课、“名师网络课堂”“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学生学习也可不受地域、时空限制,每个人都能通过互联网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听课教师之间、听课教师与上课教师之间还能互动交流。
在邓衍斌看来,“五自教育”软件除了记录学生成长足迹,其意义更在于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参考。“借助系统数据分析,发现数据背后孩子的潜能、思维模式等,既为高一级学校录取提供成长记录,也能更好为学生走出校门后提出发展建议”。
2015年,梅列投入200多万元用于改善信息技术装备,包括完成教育信息网改版,巩固提高“班班通”“校校通”水平,升级班级多媒体为触控一体机,增加多媒体50套,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幸福成长工程”之“互联网+”图书馆(室)建设等。
“衡量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标准,不是硬件设备的好坏,而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融合的程度及其产生的效果。”蔡宗平说。在这一工作思路指引下,梅列将应用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科研、培训、评价等各项工作的核心驱动力,各部门分块、分步实施,由易到难,积少成多,最终助推教育现代化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