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外,请为孩子撑起安全保护伞

13.10.2014  11:25

  国庆长假刚过,人们的情绪被几个未成年人的悲剧阴霾笼罩,广西灵山四名小学生在上学路上被砍杀,江苏扬州7岁女童被杀害,浙江杭州一个五年级男孩放学路上遇害……幼小生命的离开,让我们不得不再次重申未成年人安全问题,校园内的安全尚且有老师、安保人员保障,未成年人的校外安全谁来保护?

  两场悲剧一个是发生在婚礼现场,一个是发生在放学路上,孩子们的父母得知噩耗时追悔莫及,责怪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的确,在校外家长应该为孩子撑起第一道“保护伞”,保护孩子在公共场所不被坏人侵犯,远离危险地带。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应该尽早向未成年人传授安全知识,遇到陌生人或者紧急情况时,让孩子能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

  从公安部门公布的相关资料可以看到,不少被拐卖或者被侵犯的未成年人,都是受到犯罪嫌疑人“糖衣炮弹”的诱惑,一个玩具,或是一个棒棒糖,让未成年人乖乖进入他们埋下的圈套,悲剧的发生不得不说与家长的教育有直接关系。

  然而,把未成年人校外安全的责任完全推给家长也有失公平,学校教育应该是他们的第二道“保护伞”。

  幼儿阶段,孩子通常用哭、叫来表达自己的恐惧、不安,这其实是最基本的自我保护的方式,老师应当循循善诱,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本能,当自己的力量无法抵御坏人侵害时,通过哭喊、大叫引起他人的注意,帮助自己脱险。

  进入小学,未成年人有了较为自主的意识,他们需要了解遇到地震、火灾等突发状况时,如何使自己暂时安全;遇到陌生人靠近时,应该尽快向他人求助,提高防范意识,这些都是学校教育的必修课,安全知识教育应该是贯穿各个阶段、各个年级始终的,而且要根据最新出现的安全隐患,时常给学生提醒,保证他们有较高的警觉。

  未成年人校外安全最后一道“保护伞”应由全社会共同撑起。2013年校园内砍杀学生的悲剧,有的媒体对恶性事件的过分渲染值得商榷,未成年人、少年儿童是社会上最需要保护的群体,他们的安全需要全社会关注,而关注的方式应当是在他们遇到危险时伸出援手,让他们在校园内外有个安全的环境,而不是把某地某人遇害的细节再现。家长、学校、社会三方合力,共同撑起校外安全的“保护伞”,未成年人才能拥有一片安全的成长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