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身边的好学校:周宁县第十中学合力走出减负困局
广播操活动
红歌大合唱
校园一角
学生操作生物实验
学校减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不能只靠政府,减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形成合力。长期以来,减负之所以收效不佳,是由于减负主体之间未形成合力:一方面,政府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出台了一系列减负法规;另一方面,家庭联合社会,忙着给学生增负。结果是,减负政策越出越多,学生负担却未见减轻。
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主体理解其意义、价值,达成共识并付诸行动。本文,笔者结合学校工作实践,对如何让减负主体形成合力并最终让学校、师生走出减负困局作些思考。
一、教育应让每个孩子发光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拥有51个班级的完中,在校生2400多人,全县约三分之一学生在此学习,生源遍布城乡,基础参差不齐。面对众多来自不同家庭背景、成绩高低悬殊的教育对象,作为校长的我常常思考:应该追求一种怎样的教育?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因人的生命需求而存在的,这意味着教育必然要遵循人发展的内在规律,创造良好的环境促使生命健康成长;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事业,教育要尊重差异,“应让每个孩子发光”;如果站在文化的视角看,教育又是一个以德为起始,以智为历程,以体为保障,以美为价值取向的过程。
学校是什么?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它既是高端人才成长的沃土,又是合格公民学习的乐园。为此,教师要充满爱心,因材施教,做有层次但无淘汰的教育:培养尖子生、带动中间生、关爱临界生。
中国大,学校多,各校办学条件相差悬殊是不争的事实。很明显,我们无法走发达地区名校发展之路,如,实施精英教育、贵族教育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舞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是我校教育理念的一个注释,为此,我们提出“以环境滋养人,以舞台成就人,以舆论教化人,以目标激励人”的工作思路,努力为学生营造高品位的校园生活。
二、为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发展的持久动力与核心竞争力,也是学校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根本保障。自2010年以来,我校基本形成了以“基础必修课程、拓展选修课程、自主发展课程与体验类课程”为主干的多元课程结构,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提供舞台,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课程。
基础性课程,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素养为目标,体现能力本位和文理并重的思想,主要通过课堂主阵地实施,它是课程与教学的核心内容。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差异,在同一科目下设有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要求。
拓展性课程,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综合素养。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体育节”“女生节”“读书节”“英语节”“科技节”等大型活动已成为我校传统,这类活动规模大、影响深,有利于师生形成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团队精神。其中,“体育节”与“读书节”的现实意义特别重大,在每一届“体育节”和“读书节”的开幕式上,笔者总会分别围绕“运动健康”“书香致远”作一场精彩的动员讲话。另一类是班集体活动,如,主题班会、辩论会、演讲会、兴趣小组活动等,这类活动内容广、形式多样,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起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第三类是学生社团活动,学生有选择地参加,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校园生活“三点两线”的枯燥状况。
自主发展课程,注重对学生特长的培养,如,艺术特长、体育特长。2010年,我校高中部率先成立了艺术特长班,在2013年高考中,首届艺术特长班学生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考取了自己理想的学校。现在,艺术、体育特长教育已经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在地区的影响不断扩大。最近,我校又建立了艺术中心,为更多寒门学子圆艺术梦创造条件。
体验类课程,重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学校作为一个团体,一定有集会,一定有纪念、欢庆的时刻,包括入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等,而这些典礼、仪式,实为重要的培育学校精神的平台。在这些典礼、仪式上,笔者总会精心设计主题,自己准备讲稿,尽量做到“要言不烦、言之有物、掷地有声”,努力去表达教育的追求和学校的愿景。几年下来,这样的表达汇聚成了办学智慧,我校近期筹划出版的《文化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一书,就收录了笔者的若干典礼、仪式发言。在我校,“与大师为友、与真理为友、与文明为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育箴言录”“从春天再出发”等文字,呈现在校园的醒目位置,已然成为风景。校园文化体现在哪里?笔者以为,就体现在学校的景观布置、教师的言语表达等细节之中,因为这些细节体现了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水平和探索程度。
三、实行“绿色评价”
一直以来,中小学教育质量主要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来测评,形成了“过度关注学业成绩、过度采用横向比较、过度聚焦尖子学生”的评价思维。当学校仅用考试成绩、名次衡量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业务水平时,势必会把师生捆绑在分数这部“战车”上,陷入对分数的简单追逐之中而迷失方向。
要真正实现减负,须让“指挥棒”更加健康,须真正实现“绿色评价”。
实行“绿色评价”,就是强调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比如,不仅关注学业水平,还要考量身心健康、道德水平、自信心以及学习的内生动力,从单纯关注分数变为关注学生本身。在我校操场边的大型展板上写着这样一副对联:“善读书,滋养浩然正气;乐运动,飞扬活力青春(横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大体代表了我们的一种价值追求:在学校,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但成长比学习更重要!成长包括知识学问的长进,多方面能力的练就和身心的健康发育。在不久前结束的第四届读书节主题活动中,数以千计的学生参与了几十个类别的活动,数以百计的学生从校领导手中接过了荣誉证书与奖品,获得成长和激励。
实行“绿色评价”,就是强调多维度评价教师。与“过度聚焦尖子学生”的评价思维相比,我们更关注学生各科学业的合格率,关注学困生的转化;与单纯关注教学结果相比,我们更关注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态度;与过去由领导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相比,现在我们更重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比如,我们开展了每周“满意一节课”的评选,由学生评选出本班本周最受欢迎的一节课,理由可以是生动有趣、讲解精彩、收获很大、形式新颖等。
四、让孩子“跑”向何方
许多家长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家长们可曾思考过,孩子起跑后,究竟要“跑”向何方?也许有人说,那当然是跑向成功,可问题是,成功的定义、标准又是什么?世俗的成功可能倾向于获得一官半职、获取财富地位,但这样的成功目标与孩子的健康快乐相比,哪个更重要?成年人心目中的成功标准,与孩子的兴趣特长相比,哪个更重要?当家长们以“为孩子好”“不能耽误孩子”为名给孩子施加各种压力的时候,其实更多的是不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脸面。报载,一个自诩为“小清新”的女生这么对妈妈说:“妈妈,我不想当英雄,我只想做当英雄到我身边时为他鼓掌的那个人。因为我想活得健康自在,做最好的自己!”是的,这世界不是所有人都会成为船长,必须有很多人当水手,做个健康快乐的“小清新”有什么不对,又有什么不好?
德行与才能孰重孰轻?古今中外,德乃做人之本,毋庸置疑,之所以当下有对二者的论争,是因为社会变得浮躁与功利,家长们也难以超然物外。当下,学生的负担很重,他们每天奔波于学校、文化补习班、技能培训班之间,苦不堪言。可是这些辅导班,大多侧重于知识技能的培训,却极少涉及道德与品行的内容。而家长们谈论起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也往往以孩子的分数与技能为骄傲,很少拿“守纪律”“讲文明”“懂礼貌”来说事。对于家庭教育而言,重要的是从小给孩子良好的德行教育,为他的一生奠基。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将品德与健康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一要义,所谓知识、技能、分数、名次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如此,孩子的负担就会轻许多,家长的压力也会小很多,孩子们也会变得阳光、快乐、向善。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最重要的教师。为了改进家庭教育,我校正在筹办家长学校和家校联盟,拟通过系列专家讲座、家校论坛等为家庭教育提供长期支持和帮助。我们拟分阶段、分类别系统地对家长进行培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我们将通过定期组织专题工作会议和学校开放日、学生主题教育活动,为家长搭建参与学校管理和建设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