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理性的“红包”文化

21.02.2019  14:01

  近日,一篇题为《五成以上网友春节红包花费超千元……红包,让你心痛还是心动?》的文章引发人们对发红包行为的思考。新春佳节,发红包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红包的数量和成本都水涨船高,不断攀升。红包也逐渐变了味。这也似乎在提醒人们,要树立理性的“红包”文化。(2月12日,南国早报)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这已经是大家都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红包,传统意义上也叫压岁钱,最早起源于明清时期。到了民国时期,压岁钱就演变为用红纸包裹。如此一来,红包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红包文化更多的是表达长辈或晚辈身体健康、财源广进的祝福。如今,在物质生活已经富裕的年代,过节已经成了不少人的精神负担。

  据调查,超过五成的人,春节红包成本超过1000元。这也为什么导致不少年轻人产生没钱就不回家过年的想法。没钱回家,红包拿不出来,真觉得“没面子”,丢人。这样的心理一直都在隐隐作祟。说到底,现在的红包表达祝福和祝愿都是一方面,更重要是一种攀比、讲阔气、撑面子的方式。这样的非理性方式,已经背离甚至抛弃了“红包”文化的初衷,会造成和加剧人们“嫌贫爱富”、“羡慕嫉妒恨”等畸形心理的不断滋生和蔓延。

  因此,树立理性的“红包”文化,提倡节俭、不奢华的民风,让红包回归吉祥的本真,不成为人们节日里的负担,是刻不容缓的共同心声。

  一方面,需要父母正确积极的引导和弘扬。红包是长辈对晚辈打发的压岁钱。父母是孩子最大的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引导作用,对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直接的现实意义。这就需要广大的父母给孩子灌输理性的金钱观念,对孩子的消费观、价值观要给予一个正确、理性的“示范”,在教育孩子不要乱花钱、不要随意接受他人的施舍或者赠予时,更要让孩子对长辈打发的红包有尊重和感恩之心,借机让孩子学会尊重长辈。

  另一方面,红包的内容也应该有创意。创新是社会发展变化的动力。在发红包上,创新依然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红包的本真是表达吉祥、幸福之意。红包的内容应该不仅仅是从金钱上来体现。红包的内容可以是“幸运的纸条”、“真诚的留言”甚至可以是“小要求”。近年来,有不少年轻人对于发红包方式上也在不断创新,有些年轻人就发20元的红包,还有很多人利用微信、QQ等发红包,面值很低,甚至最低面值只有几分钱。这样的创举回归了理性,又能够活跃气氛,起到家和万事兴,大家一起“”的效果。

  “发红包”是文化传统,更应该回归文化本源。这就要求人们都自觉树立理性的“红包”文化,做到不攀比、不奢华,让红包不再给大人“添堵”,真正能够给孩子及家人带来纯粹的快乐。(莆田文明网 李航)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