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山城有“巧女” 剪纸绘人生-图
89岁高龄的袁秀莹依然坚持每天剪纸。
宁德网消息(茹捷 游书金 文/图) “二月闺秀绣罗衫,巧剪花样百家传”,这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柘荣县民间剪纸艺术传承不衰的真实写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袁秀莹,就出生在这片有着深厚剪纸文化积淀的小城中。在近80年的时光中,她始终平静地守着方桌、纸剪,用一幅幅具有生命力的剪纸绽放出柘荣剪纸艺术的精彩,也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延续着剪纸艺术的传承。
耳濡目染爱上剪纸
长久以来,柘荣一直有着浓厚剪纸传统。不但逢年过节、婚嫁寿诞上离不开剪纸,就连平日里缝制衣裳、绣鞋面也少不了剪纸的辅助。剪纸水平的高低成为了柘荣女子是否心灵手巧的一个标准。袁秀莹的祖母和母亲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在回忆母亲的文章中袁秀莹这样写道:“母亲的一双手很巧,能剪会绣……家里现在还保存着她的绣品和剪纸。一些专家看了很是欣赏,当宝贝一样拍摄下来……”
出生在这样一个剪纸世家,使得袁秀莹从小就对剪纸充满了好奇和喜爱。
在谈到第一次剪纸时,袁秀莹表示,那是一个巧合。“一天,小弟弟吵闹,祖母便剪剪纸哄他。我站在旁边看,也想学。祖母便手把手地教我。那年我才八岁。”回忆起80多年前的那幕,袁秀莹至今不无感慨。
此后,在祖母、母亲的指导下,袁秀莹开始深入学习剪纸。随着剪纸技艺的不断提高,袁秀莹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花鸟鱼虫、喜寿福禄等图案字样,开始尝试着自己创作新的剪纸花样。
渐渐地袁秀莹的剪纸功夫在柘荣有了不小的名气,但此时的袁秀莹还只是将剪纸作为一个爱好。
将剪纸作为门艺术
1992年,成为了袁秀莹剪纸生涯的转折点。那年,袁秀莹以剪纸艺人的身份参加“八闽绝艺”大观园表演。当时有家报纸是这样描写袁秀莹的表演:“不打样,一把剪刀,几片红纸,在她的手下,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一幅幅可爱的人物、动物形象相继抖落下来。她剪的‘鸳鸯戏水’刚出手,就被一对即将结婚的情侣‘抢’走了。她用一双灵巧的手,剪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 当天,袁秀莹的剪纸表演受到观众的热捧。这使袁秀莹意识到原来剪纸也是门艺术,能带给人美的享受。
从福州回到柘荣,袁秀莹开始有意识地将剪纸当成一门艺术来研究探索,并将书法、国画、油画等其它形式的美术作品的特点融进了剪纸中,使她的作品既有北方剪纸的浑厚苍劲,又具有南方剪纸的纤巧秀逸。
1995年,袁秀莹参加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举办的“北京首届中华巧女工艺品大奖赛”,她以精湛的剪纸技艺获得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亲笔题写的“中华巧妇”称号。70多年来,随着剪纸技艺日益精湛,袁秀莹的作品早已走出了柘荣,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多次在澳门、丹麦、埃及等地展出,其中《龙凤呈祥》、《百蝶图》、《孔雀图》、《金猴送福》等作品曾在不同赛事中获奖。2007年,她还被授予了“中华剪纸终身成就奖”,并于2009年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如今袁秀莹已年近90,仍每天从事剪纸创作6到8小时。袁秀莹表示,剪纸不仅给她带来艺术的享受,还有健康长寿。“剪纸不仅需要动手,在创作过程中,还需要开动脑筋思考,手和脑同时都得到了锻炼,而且在剪纸的过程能使人心态平和,忘记烦恼。”袁秀莹笑着说。
倾心传承桃李满园
在柘荣,袁秀莹令人折服的不只是她高超的技艺,还有倾心传承技艺的高尚情操。
1998年,袁秀莹收到一封来自莆田的下岗女工杨美云的来信。
“袁老师,我是一名下岗女工。现在失业在家,每天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我看到了您的剪纸新闻后,很想学,您能教我吗……”信中,杨美云表达了她对于学习剪纸艺术的渴望。
收到信后,袁秀莹立即给这位素不相识的下岗女工写了回信。随信而去的还有一份袁秀莹整理的剪纸教材和一把柘荣剪刀……
没多久,杨美云再次寄来信件,表达了谢意,并就学习剪纸中遇到的难题进行了请教。就这样,一来二往,两人通过信件开启了一段独特的师生情谊。
多年来,像杨美云这样来信寻求指导的剪纸爱好者还有很多。具体的数字袁秀莹自己都记不清了。对于这些求教的来信袁秀莹都一一给予回复,并不计报酬地赠予教材和剪纸专用剪刀。这些剪纸爱好者中绝大多数至今袁秀莹都未曾见面。但她始终乐此不疲。
热心于剪纸艺术的传承,竭尽全力扶持后起之秀,年近90的袁秀莹如今已桃李满天下,其中一些人更是脱颖而出,成为剪纸艺术的后起之秀。如孔春霞,已是剪纸艺术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另一位随她学过剪纸的郑平芳也获得了“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多年来,老人先后教导出1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3位省级工艺美术名人,2位剪纸艺术省级传承人。
如今89岁高龄的袁秀莹最大的心愿便是让更多的人爱上剪纸、学习剪纸,使柘荣剪纸艺术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之前,我已编写出柘荣剪纸幼儿版和中小学版,教授剪纸基本功。现在我正在编写更为专业的教材,希望能将剪纸技艺的传授再提升一个高度。”袁秀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