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大决心在扶贫开发中集中做好水文章
宁德网
福建日报消息(吴旭涛 王国萍 庄研) 沿东源金沙溪而进3公里,就是溪门里水库,36米高的坝墙,连起两边青山,宛如大大的幕布。溪门里水库建成后库容503万立方米,日供水2万吨,为国家一类水,建成后将彻底解决柘荣城关水源不足问题。
根据规划,柘荣两年多来共实施12项水利工程,总投资5亿多元,这远超当地公共财政全年的总收入。
2012年,山城柘荣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这个户籍总人口不足11万人的小县,当年贫困人口有1.42万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7114元。面对这样的县情,为何要在治水上投入如此之大?
究其根源,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严重滞后,是制约柘荣扶贫开发的关键因素。特别是水,仅有的新龙溪水库建成于1975年,日供水仅1.5万吨左右,城区供水缺口约1万吨。连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水都无法保障,又如何筑巢引凤吸引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举全县之力补上用水短板,成为柘荣人最大的心愿。
谋划在前
柘荣是全省暴雨集中区,然而高山地形使得当地下雨时山洪急泄,留不住水又导致无雨时易旱,生产和生活用水都受到影响。
2010年下半年,县主要领导在调研时了解到,东源的溪门里是比新龙溪水质更好的水源点,但建水库造价大,实施难。
虽然财政极其困难,县里还是决定先期拨出50万元给水利局做规划编制工作。
三个月时间,溪门里水库规划编制完成。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出台,溪门里水库项目建设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当即向省市争取立项并顺利对接,成为当年全省为数不多的水库类规模投资项目。
温联锋是水利局的技术员。“这几年,一到年底,局里面就会开始筹划下一年的水利项目,春节过后的几个月经常会为项目的审批立项而紧张忙碌。”他说。
城区防洪工程项目在省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迅速推进。省政府办公厅专门出台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节点、资金拼盘、协调机制等。2014年2月23日主体项目全面动工。三个多月时间,完成了28个时间节点任务、14个专项工作。
如今,城区防洪工程项目和公园建设相结合,已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正因为谋划在先,做实前期,柘荣扣住每一个中央及省里的政策机遇,才有了5亿元的水利项目上马实施。
以干得助
“项目一旦确定,紧跟着就是无缝对接。一方面,要解放思想、创新开拓,破解项目建设中的资金难题;另一方面,凝心聚力、形成合力,让项目早动工早见效。”县水利局局长袁郑随说。
溪门里水库总投资约为1.5亿元,柘荣县与省水投公司联合组建了合资公司建设,省水投占股51%,柘荣县占49%。对于“吃饭财政”,如何筹得这49%的资金?
答案是:创新理念巧融资。
一方面,县财政拨款1000万元。另一方面,柘荣把国有自来水厂捆绑,盘活国有资产,通过评估后向银行抵押贷款。今后新建水厂的运营所带来的收入,以及开发优质水资源,如引进矿泉水厂等创造的收入,用于解决银行还款付息。
总投资2276万元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涉及97个建制村400多个自然村7.1万人口,点多面广零星分散,如果让一个一个乡镇自己实施,技术指导薄弱,施工管理难,资金没有保障,节奏上也难把握、难协调。
水利局班子经过研究,决定改乡镇实施为县级实施,县里还专门出台了相关文件,所有项目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统一管理、统一采购,施工队伍、技术力量全部由县里指派,实行“一户一表一龙头,一员一架一机制”。实施“四统一”机制后,不但大大提高了效率,提前两年完成农村饮用水项目,还降低造价成本约10%。
“县小项目少,每一个项目都要好好珍惜,干好了,得到的扶持和帮助就越大。”袁郑随说,柘荣实施水项目的执着与高质量,得到了国家、省、市水利部门的高度肯定,“十三五”期间,柘荣还将规划建设水项目27亿元。
引来项目
新建的18米宽的“本草路”横贯园区,直通在建的沈海复线高速互通口,新落地的贝迪、海诚、中食北山、新生命等8家省、市、县药业项目分布在“本草路”两侧,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今年,柘荣县投入生物医药产业项目建设资金达7.752亿元,创历年新高。
“制药本身对水的要求特别高,以前我们用水需要打井,再经过净化过滤后使用。后来政策限制打井取水,用水问题更加紧迫。现在水利工程竣工,而且是一类水源,等自来水管网完成铺设,企业用水就无后顾之忧了。”力捷迅药业负责人说,随着越来越多生物医药企业落户柘荣,也有利于当地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和腾飞。
柘荣是全国最大的太子参产地。眼下,不少太子参厂商为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开始酿造太子参酒。随着用水问题的解决,酿酒企业将迎来春天,也将进一步带动参农收入的增长。
近年来,柘荣县致力打造东部新区,主打健康养生园。“以前,新区建设缺水。如今用水问题解决,新区也更有灵气。”县委书记薛理朝说。
眼下,着力补齐用水短板的柘荣正加快推进绿色发展。201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贫困人口下降到5657人,并首次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