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2014.06.13:林纾的“有意栽花”与“无心插柳”

14.06.2014  18:07

2014年06月13日 11:59:36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11版

  清末民初文人林纾,是我国文学翻译界的先驱。

  1897年夏,林纾中年丧偶,情绪忧郁。经福州船政局道员魏瀚介绍,认识了船政学堂法文教习王寿昌。王得知林纾博学善文,邀请与其合译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因林纾不懂外文,遂由王寿昌捧读原著,口述内容,林纾则边听边写,用流畅文笔加以润色译出,经常是“耳受笔追,声已笔止”。历经数月译作成篇,题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林纾自署笔名冷红生,王寿昌则署为晓斋主人,于1899年2月,出版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翻译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据记载,“《巴黎茶花女》小说行世,中国人见所未见,不胫走万本,两年就迭现三四版本”,可见当年此书影响之大。林纾一生共译书189种,包括英、法、美、俄、日等多国作品。

  除了“无心插柳”的翻译事业,林纾还有一项具有重要开拓意义的重要贡献:清末在东南沿海首创新式学堂“苍霞精舍”。

  1882年林纾携母及妻女,迁往福州闽江边的苍霞洲新居,在这里,他度过了带给他许多感慨的15年。这期间,他接触到许多西方新思想新文化,看到国内旧式教育制度存在的诸多弊病,深感实施教育改革之急迫。于是当他1897年春,再次迁往下杭街天王巷时,与几位旧友合作,利用他苍霞洲的旧居创办了“苍霞精舍”。

  这是与旧私塾完全不同的一所绅办新式学堂。教学内容除汉文外,还包括数学、英文、历史、地理、时务等新式课程,林纾亲任汉文总教习。戊戌变法之前,在东南一隅的福州,兴办这种洋式学堂,无疑需要巨大的改革勇气。“苍霞精舍”的建立,对福建,乃至对当时全国教育制度的改革,都发挥了启蒙和推动作用。

  林纾曾写过一篇著名散文《苍霞精舍后轩记》,感情深挚。林纾曾自谓:“凡情之深者,流韵始远,然必沉吟往复久之,始发为文。”全文仅五六百字,便使“苍霞精舍”的位置环境,成立由来,教学经过都跃然纸上。文中最动人的,是作者对先母亡妻及旧景的怀念:“……栏楯楼轩,一一如旧,斜阳满窗,帘幔四垂,乌雀下集,庭墀阒无人声。余微步廊庑,犹谓太宜人昼寝于轩中也。轩后严密之处,双扉阖焉。残针一,已锈矣,和线犹注扉上,则亡妻之所遗也。”

 1898年后,“苍霞精舍”学校增设学科,因校舍狭窄,不敷应用,迁往道山路乌石山蒙泉山馆,改名绅立中西学堂。1907年学校又迁至华林坊越山书院旧址,增建房舍为师生寄宿,改称苍霞中学堂。此后历经多次变迁,演变成今日的福建工程学院。

                                                                          (李景端)来源:《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