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版《四世同堂》导演林汝为:为拍戏累掉17颗牙

16.09.2014  19:24

  导演林汝为

四世同堂》70周年钩沉之电视篇

1985年,导演林汝为把老舍先生的小说《四世同堂》第一次搬上荧屏,这也是新中国的第一部长篇电视剧。抗战八年,北京小羊圈胡同里的荣辱沉浮牵动着观众的心,后来,每当人们再提到《四世同堂》,最先映入脑海的恐怕是这部电视剧四代同堂端坐合照的画面,京韵大鼓名家骆玉笙演唱的那首震颤心弦的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犹如耳边裂帛一般铿锵有力地响起。

李维康的礼数周全打动林汝为

今年,林汝为83岁高龄,回忆起当年拍《四世同堂》,记忆犹新,眼圈发红。在曾经的很多次采访中,林汝为说起定京剧演员李维康演祁家长孙媳妇韵梅的原因——懂礼数。李维康第一次和祁老爷子的扮演者邵华见面,不敢坐。请多少遍就是不敢,直到林汝为一定要她坐,她才侧着身,轻轻倚在沙发扶手上。因为老舍在小说中特别写了,韵梅是一个不能让婆家挑出一个“”字的媳妇儿,她上有两层公婆,下有小叔子、孩子,还有丈夫,里里外外她都顾得周全。林汝为认为,这种礼节感,必须是发乎内心的,光靠演是很难到位的。而在林汝为内心,李维康更打动她的另有一件事,她很少提及,因为不怎么上“台面”。

那年冬天,12月份的北京已经很冷了,摄影棚外的大屋子里只生了一个炉子,中午拍完戏,所有人都拿出自带的饭盒,三五成群的扎堆吃饭。林汝为看见,瑞宣、韵梅两口子吃了一半,拽起妞子就走。戏里演妞子的其实是个男孩,手里拿着饭不吃,独自在炉子边蹭来蹭去的玩,谁也没太留意,林汝为问了一句,谁看着妞子吃饭?李维康一看,撂下饭碗,说:“妞子,跟妈妈走。”演瑞宣的郑邦玉紧跟着出去。“你知道他俩干吗去了吗?那小妞子拉裤子了,他俩就把他抱到棚里,一个打水给洗屁股,一个把屎拿手抓下去,再找地方刷裤子,因为那条裤子下午拍戏还得用!”林汝为说到这儿,嘴抖了抖,眼圈又红了,“我进去看时,那孩子正光着屁股,‘夫妻俩’紧忙活,弄完屎还把周围都收拾干净了。他们仨真跟一家子一样,我当时眼泪都快出来了,因为什么?他俩可都是大演员呀!我这辈子佩服的一些人里就有李维康,长得那么漂亮,待人接物那么文雅,那么礼貌、懂事。演老大的郑邦玉,人家是解放军话剧院的领导,伸手就给孩子抓屎,没二话!

林汝为拜访老舍夫人要行“蹲儿安

当年拍摄《四世同堂》,林汝为累掉了17颗牙。为改编剧本,她把老舍夫人胡絜青家的门槛都要踢破了,在这一趟一趟的拜访中,老舍的京味儿渐渐轮廓清晰,被她后来总结为“礼数”表现在电视剧里。上世纪80年代初,老北京那些讲文明、讲体面、讲客气的“老礼儿”在“文革”中也成为四旧的一部分,早不知被批斗到哪儿去了,而林汝为提到京味儿,“礼数”是她最常说的词。

胡絜青恪守满族人的礼仪,规矩多,用林汝为的话说,“想直不出溜的就进去?哼!蹲不下谁也别想进老太太家!”每次去老舍家,她进门先给老太太行个蹲儿安,嘴里叫着师母。蹲安礼是见面行的大礼,一双手拢在一处放大腿上,两腿并齐屈膝慢慢往下蹲,上身必须非常挺直,还不能撅屁股。如果见的人辈分大,那更不得了,要蹲半天,直到对方答了礼,才敢站起来。那时候,林汝为也是50岁的人了,单位人都称呼她“林老太太”,可到了胡絜青家,“她不让坐,咱们就不坐,多会儿她想起来了:小林你坐。再坐下。

有一次,胡絜青找家里的亲戚来给林汝为讲讲当年的往事,“我一去,好嘛,来了一屋子的老太太,每个进门都得给老夫人行个蹲儿安,毕恭毕敬的叫声‘姐姐’才能坐下。”虽然老舍的小说里写的已经很细致了,但林汝为还是有一肚子的问题要问,一来二去和老舍的几个子女混成了哥们姐们,胡絜青也待她很亲切。林汝为回忆,“后来师母就不再叫我‘老师’了,改叫小林,我一去,她拿手捧出一把花生米招待我吃。这里面也很有讲究,如果她拿你当客人,会叫老妈子或者几个孩子用盘子给你盛了端上来,她捧着给你吃,那是一种亲切,表示爱你,你是我的孩子。

电视剧第一集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这是剧中唯一一次一家四辈十口人全部出现在一个场合里,小说里本没有这个情节,但林汝为认为总得有一次集体亮相。这样带来的问题是,座次怎么排,胡絜青指点她,只有小重孙能和老太爷并排,其他人,都要按长幼依次坐好。至于韵梅,是不能上桌的,还得观察着给谁添饭,谁从里头挑了沙子,下回就不能再有。林汝为加了一个小情节,二孙媳妇胖菊子喝汤吸溜吸溜的声音很大,老太爷很不高兴,韵梅看到了,不动声色的拿妞子给太爷爷夹菜说事儿岔了过去。“这个戏从剧本上看,看不出这些,但是作为导演,必须得发挥出这些。”后来《四世同堂》重拍了新版,导演王俊认为表现了庙会、杂耍、烙五毒饼就是表现了京味儿,小说里写的情节全拍了,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老爷子”邵华

为演胸闷故意不吃药

剧本改好了,电视剧开拍了,林汝为发给每位演员一人一套《四世同堂》,告诉他们“好好念书,老舍先生都写好了,照着演就行了!”话是这么说,但书上是字,拍戏的时候就又会出现一些新问题,那时候的演员较真儿,理解不了就不会应付着演,得追着林汝为讨论清楚,尤其是演老太爷的邵华,时隔多年回忆起来,林汝为带着夸奖称赞的语气佯装谴责,“有一位爷跟我好着呢,祁老太爷!他不让我吃饭。为什么?他有无数问题,他老觉得演得还不够,理解得还不深,其实他的戏可好了,但他脑子里老是转着戏,老不满足。”化妆师比林汝为意见更大,每次给邵华贴了山羊胡,化妆师都告诉他,说话动作要小。可老爷子总是一手拿着原著,一手举着剧本,和导演讨论。没多久,胡子就松了。不过有时,邵华也很配合化妆师。贴上老人斑,怕一动嘴,掉下来,他干脆不吃饭。

四世同堂》剧组,邵华是出了名的认真。每有大动情绪的戏,有肺心病的邵华就故意停药,宁可胸闷、气喘,以传递祁老爷的满腔激情。老爷子其实是上海人。拍戏前,他向林汝为保证,学北京话。林汝为记得,在儿子天佑死后,她给祁老爷子安排一场站在院里对天发问的独白戏。开始邵华想不通,为什么不是晕倒,不是找日本人拼命?他拿着原著问林汝为:“老舍没写,你为什么这么改?”“我就问他,您读过屈原的《天问》吗?这感觉不是一样嘛。不是你的《天问》吗?”林汝为一说,邵华马上明白了。拍的时候,一条就过。“这些演员都是学者。他们演戏,靠的是平时的观察、思考和积累。

时隔多年,《四世同堂》里的演员一个个故去了,林汝为再回想起他们,说起他们的故事,伸出大拇指比划了个“”,“这些都是真正的演员。我在那个戏里学了很多很多东西,我觉得非常非常珍贵。还有我觉得现在的演员非常倒霉,与戏无关的事太多,零零碎碎的,你不能专心致志地进到戏里头,拍出来的东西就少了那点意思。”年过八旬,林汝为老两口坚持笔耕不辍,把汪曾祺的小说《大淖记事》改编成电影剧本,却苦无去处,无人问津,她静坐自问:“现在流行的悬念我是弄不来了,但我懂,什么是好表演,怎么拍出好戏来,为什么就没人信我了呢?” 本报记者 金力维 J187

链接

四世同堂》没有电影版,电视剧有两个版本,1985年和2009年两次被搬上电视荧屏。

1985年版:伴随着骆玉笙先生(艺名小彩舞)凄凉悲壮、铿锵有力的京韵大鼓,在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这部根据老舍原著改编的28集电视连续剧由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时为北京电视制片厂)搬上荧屏。

2009年版:与老版《四世同堂》的客观、冷静,像一杯淡茶相比,新版更像一杯浓烈的酒。由于现存四合院和街道的状况与上世纪30年代时已经有所出入,而制作方更希望呈现给观众一个原汁原味的老北平,所以拍摄时采用了大面积搭景来还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北平。

林汝为照片摄影刘应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