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三大困境:生态脆弱未改观 工人生存艰辛

26.08.2014  12:46

  中国林业三大困境

  记者在山东、福建、江西、广西、四川、黑龙江等地调研了解到,林业产业链条长、市场需求大、就业空间广,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对其投入较少,重视不足,以致林业发展较慢,至今仍是一个脆弱的产业。

   战略机遇期恐错失

  林业不仅横跨第一产业的农业、第二产业的木制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旅游、休闲服务业,而且随着生物柴油和生物质能源的出现,林业在能源产业中的地位愈益凸现。“横跨三大产业”,直接决定了大林业在国民经济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十多年来,不仅欧美等发达国家,而且我国周边国家也普遍出台相关政策,将林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桂林理工大学教授曾鹏介绍,根据国际林业协会统计,从20年~50年的长时段研究,林业产业每投入1美元,能够带来的综合效益回报高达25美元~125美元,其中包括对林木采伐、保护水源和土壤、固碳等功能的综合评估。“按欧美国家的计算,林业整条产业链上创造的就业机会,比石化产业多出6倍。”曾鹏说。

  我国在全球属林业大国,也是全球林木产品产销大国,林业产业总产值由2002年的4634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4.46万亿元,10年增长近9倍。但总的来看,我国林业发展仍然是“大而不强”。

  截至目前,我国只有不到20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林企,严重缺乏资金后盾、人才后盾和技术支撑。广西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所长陈国臣说,目前我国林业综合效益仅相当于德国的30%、加拿大的40%,林业产业的整体技术设备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低,精深加工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贡献率低。

  同时,我国林业产业“东重西轻”态势明显,具有巨大资源优势的中西部地区潜力远未挖掘。森林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功能不强、分布不均的基本林情没有根本改变,生态资源不足与日益增长的生态民生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