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让从事古籍保护工作的人才有尊严有前途

11.10.2014  23:33

新华网北京10月11日电(记者周玮)“目前,无论是古籍普查修复还是开发利用,最大的瓶颈还是人才不足——专业队伍数量少、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高水平专业人才和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人才严重匮乏。我了解到一些省图书馆也就两三名古籍专业人员。”在11日举行的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上,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说。

他透露,下一步文化部仍要在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上下功夫,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在高校设立古籍保护专业和人才培养基地,加强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教材课程等基础建设;另一方面,要探索实施委托培养、在职培训等多种教育方式,形成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结构。“同时,要在人才使用上做好文章,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让从事古籍保护工作的人才有尊严有前途。”杨志今强调:古籍保护是一项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事业,承担不少苦活、累活,需要耐得住寂寞,能坐“冷板凳”。要对古籍保护人才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对他们的工作要做好保障,对职称评定和职务晋级等个人发展问题要充分考虑。

在谈到下一阶段古籍保护的重点任务时,杨志今说,要加强古籍开发利用,发挥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功能。一方面,要通过古籍缩微复制、数字化和重大出版项目等方式,实现古籍的再生性保护,促进古籍的普及推广、检索查阅和研究应用。特别要加强古籍数字化的基础研究,开发古籍数字化的共建共享平台,推动建立中华珍贵典籍资源库,加快推进《中华再造善本》(续编)、《中华医藏》等重点项目的编纂出版工作。另一方面,要通过古籍专题展览展示、历史文化讲座、读书沙龙、学术研讨和互动交流等多种方式,让古籍承载的思想精华深入人心。当前,要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文化遗产日,加强古籍知识的宣传普及。要依托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大成果,通过推出一批优秀典籍通俗读物、设立网上古籍知识大讲堂等多种方式,挖掘传播古籍蕴含的中华文化精髓,把古籍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