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传统村落保护之路:要么缺资本 要么缺人气

06.10.2014  14:22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过去五天,我们连续关注了全国各地的六个样本,得以窥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困境的部分面貌:要么缺资本,没法保护古建筑,哪怕只是村落的外在形态,都已存留堪忧;要么缺人气,无法重现乡村内在肌理,给村落以活力和未来;更有甚者、恐怕也是绝大多数村落,两者都缺,乡愁难安。

虽然残酷,但这正是“保卫乡愁”的现实起点。除了意识觉醒,更需有所作为。中央台记者庄胜春将在浙江、安徽十多个传统村落进行实地探访,寻找保卫乡愁的可行路径。今天,先说钱的问题。

入选住建部传统村落,能获得300万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央投入,文保单位、“美丽乡村”项目也都多少能带来一些财政支持,但如果仅仅依靠这些钱,还是没法承担起保卫乡愁的重担。当政府没法儿大包大揽时,说服社会资本的投入就变成了必须的选择。怎样才能让这些资金流到古村的保护工作上来?一些地方已经在做着尝试,效果又怎么样呢?

张四新:我们站的这个渔梁坝始建于隋末唐初,也称之为“徽商之源”,徽商要出去,都得到这里转运、乘船。

这已经不知道是安徽歙县住建委主任张四新第几百次站在新安江边,介绍这座古坝和依坝而生的小村了。

他的名字里,“四新”对应“四旧”,不难猜出他出生的年代,大破大立。如今,他出生地的三层木结构明代老楼、上小学的老祠堂,都已消失。在很大程度上,他的工作就是在保卫他的乡愁。

但是,对于当地很多村民来说,“乡愁”不应该与“住的简陋”划等号。张四新指向了紧挨着老村的一片即将竣工的公租房。

记者:这公租房是什么概念,老房子的产权还留着吗?

张四新:他们本身就住在公房里,我给他们腾挪出来,我就好打业态,比如外面需要居住的,也可以租给他们,可以领养老房子,那老房子不就完全保护下来了嘛。

旅游价值高距离县城近,既是收费的景区,又是原住民的社区,这使得渔梁坝村不愁社会资本的进入。

张四新不时停下脚步说,“老房子外观保存住,这儿未来弄几个酒吧、那儿未来弄几个民宿”,眼中写满希望。

而就在几个小时前,在距离县城6公里外的雄村,完全是另外一种状态,步伐也要急促的多。

张四新:对这种房子,修理之后,政府会给一定的资金补助,有三千块钱、五千块钱的。

记者:那有没有即便政府给补助,他们也不愿意修?

张四新:有。

记者:那怎么办?

张四新:那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