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小舞台,有料更有戏

11.02.2015  12:33

  南安东田镇湖山村沈厝的村民们最近关心着村里的一件大事:自己的“春晚”的筹备情况。这不,湖山村沈厝“村级春晚”的“总导演”沈诗平这几天总是拿着一个ipad,与湖山村村支书蔡胜佳等人比划个不停,因为今年的节目更丰富了,要忙的事儿更多了(2月10日《泉州晚报》)

  与高大上的央视春晚相比,“村晚”显得寒碜了许多,但是却一定能换来观众的喝彩声。因为,这个“村晚”,不乏演员,村民踊跃参加;不乏节目,乡里家长里短都是戏;不乏观众,每个村民都是观众;不乏好评,图的就是乐,没谁对节目太较真;不乏奖品,既有村基金,还有赞助。如此受欢迎的一台节目,不仅有料更有戏。

  首先,正如村是国家行政的最低单位,“村晚”也是社会文化建设的细胞。村子不像城市,文化娱乐活动不丰富,也没有那么多的文化娱乐设施,可是,我国毕竟有着约一半以上的人口在农村,这些不能外出打工者的文化生活更是干涸的很,亟待文化“灌溉”,虽然“漫灌”太奢侈,但“村晚”的“滴灌”却是恰逢其时。

  其次,它是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它的导演、演员和观众均来自农村,甚至它的题材也都来自农村,全是张家长李家短的“村里事”,“村里事”的评判标准来自现代文明,更来自传统道德。通过活动,凝聚宗族,让宗族的传统文化也得以传承。

  第三,“村晚”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春晚形式的完美结合。村里的传统,村里的习俗不会消失,却会借着现代春晚的舞台被文明标尺标清优劣。春晚虽属新形式,但其中涵盖的还是团结、喜庆、热闹的春节文化传统。此外,没花公家一分钱的“村晚”,更是反腐后文艺发展的方向。

  “村晚”是百姓的舞台,舞台虽小,但一样有料更有戏。它从传统走来,与现代春晚喜结“金玉良缘”,凝聚了宗族,丰富了村里的文化生活,吃的是苞米馅,品的是豆花味,闻着是泥土香,看的是那土得掉渣却美得撩人的村姑。(朱清建)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