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芊医生”之类的“精神伤医”也需严惩

29.06.2014  19:29

  “医生在列车上救人,却被法院判定为非法行医”这则谣言迅速占领了近日的微博头条和朋友圈,不少医生随手转发并感慨“以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谣言毁医实质是精神伤医,不管这则谣言背后是谁在为谁“带盐”,给本已紧张的医患矛盾伤口上撒盐,于情于法都难以容忍,对造谣者应当予以严惩。

  医生出手相助,却被判非法行医,这则谣言其实虚弱得“吹弹可破”。稍微检索一下相关网页就不难发现,不仅南京法院从未受理过相关诉讼,北医三院也没有一个名为“李芊”的医生,而媒体在此前更没有过只言片语的报道。为何这样的谣言仍有人愿意相信?其实,这则谣言的传播是医患矛盾的一次压力测试,某种程度上向人们展示着医患矛盾是何等焦灼。

  细看之下,这则谣言真可谓声色俱满、卖点十足。医生的一腔热情和患者、法院的冷酷无情形成巨大反差,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焦灼的医患矛盾中,医生作为热心人受累又受伤,在某种程度上成功挑起了人们对“彭宇案”的联想,方便了人们随意置喙。于是“李芊医生”一夜走红,直戳医生行医艰难的痛点。

  尽管谣言假得离谱,却并非没有伤害,谣言毁医实质是精神伤医。在医疗界人士的大量转发中,医生的忧虑被复制传染。谣言放大了行为风险和道德困境,会让更多人在助人之前患得患失,乃至放弃对职业操守和社会公德的坚持。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秦海东就在评论中指出,如果医生缩手缩脚,最终伤害的还是病人。因此,打击这类谣言有时功同救命。

  谣言背离事实,症结却在现实。这则谣言其实挠中了业内的两处“奇痒”——对“非法行医”判定的争议和对异地执业的渴望。南京律师刘宏俊就表示,若非法行医的罪名被滥用,异地执业不能尽早放开,医生难免会选择做一个没有良心却不犯错的人。另外,尽管帖子里描述的出手相助不算非法行医,但现实中人们更倾向以结果来判定过程,按照谣言的逻辑,见义勇为如果出现了差错,结局可能是被等同于谋财害命。

  正因为现实症结太深,连锁效应复杂,才不应放纵每一个恶例。虽然“李芊医生”查无此人,但“精神伤医”的始作俑者必确有其人。在奉劝此类造谣者莫伸舌头的同时,社会公众其实更希望相关部门有所动作,不仅要及时辟谣,更要严厉惩治造成恶劣影响的造谣行为。

  (新华社记者 杨绍功)

【责任编辑:徐梦晓】【值班编辑:胡巧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