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华:“螺特派”的田间课堂

09.09.2021  10:56

  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乡村振兴中的科技特派员系列报道④

  李庆华:“螺特派”的田间课堂

  新华网福州9月9日电(肖和勇 蒋巧玲 刘默涵 陈醉)李庆华偏爱凉鞋和短裤。下田的日子,往往农户还在脱鞋、卷裤管,只听哧溜一声,他已站在水田里,弯腰就摸出一把田螺来。

  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镇,这名手脚麻利的科技特派员,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螺特派”。“螺特派”科班出身,早年学的是淡水养殖专业,现在是武夷山市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站高级工程师。2017年,“螺特派”被下派到武夷山市田螺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搞田螺生态养殖科技服务工作。

  田螺湾生态农业基地占地约300亩,四周青山环抱,绿水潺潺。基地高处是两个鱼塘,往下是成片水田。李庆华的生态养殖技术秘诀就藏在这看似寻常的流水中。高处鱼塘养鱼,产生了粪便、残饵和有机肥水。这些水体通过微生物分解技术处理,经底排污管道流入水田,就变成了田螺和农作物的“营养大餐”。

  李庆华开玩笑说,这种生态养殖技术其实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既解决了水体污染问题,又提升了田螺品质。在此基础上,李庆华摸索出“稻+螺+鱼”“莲+螺+鱼”等生态综合种养模式,让农作物与田螺、鱼类共生,实现节能减排与农业增收双赢。与此同时,李庆华还引进智慧水产物联网系统,做到基地管理现场可视化、数据实时化。“设备智能控制,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劳动成本。

  田螺养殖是武夷山市五夫镇的传统农业项目,是当地农户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作为科技特派员,李庆华乐于向当地农户分享、推广自己探索的生态养殖模式。但一开始,他的热情遇冷。

  人们并不相信他。当地农户质疑:这么搞,产量能提上去吗?田螺青苔问题能解决吗?还能卖得好吗?面对这样的“灵魂拷问”,李庆华也不多说。他直接把几个农户聘请到基地来做工,手把手地指导,教会他们新的养殖方式。结果就在当年,经过测产,农户在基地的“实验田”亩产田螺达到600公斤,困扰农户几十年的田螺青苔现象也有所好转。田螺品质改善了,销路自然供不应求。

  尝到了甜头的农户,笑逐颜开。“螺特派”李庆华的养殖经验很快在当地推广开去。今天的五夫镇,田螺养殖面积约1800亩,全年田螺产值约540万元。据五夫镇政府统计,李庆华的生态养殖技术已让当地200多个田螺养殖户受益。

  如今,“螺特派”李庆华依旧行走在田间地头,与农户打成一片。捞田螺看长势,评不足给方案,大到清池消毒,小到田埂修复,李庆华不厌其烦,乐此不疲。这种随时随地的技术指导,看得见、摸得着,被形象地称为“田间课堂”。2017年至今,李庆华的“田间课堂”已累计接待各地农户1000多人。农户们带着技术“干货”回到自己的家乡,纷纷开展养殖,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每个科技特派员都有一技之长,要帮助老百姓提高收入,助力乡村振兴。”李庆华说,能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获得老百姓的认可,感到很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