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华:70岁还不让“退休”的党支部书记

22.08.2014  20:49

中新网新疆乌苏8月22日电 (依米努尔)70岁本该是在家带孙子,享清福的年龄,而在新疆乌苏市,有这样一位七旬老人,每天奔波在头台乡沙枣窝东村400多名村民间。退休干部到邻村当村支书的例子不多见,更别说是在一个被全市名为“烂摊子”的发展落后、矛盾倍见的村子当村支书。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原本的落后村,成为全乌苏市的先进村。为把他这么一个外村人留在村里,村民不惜“上访“。他就是乌苏市头台乡沙枣窝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克华。

2006年4月,62岁的李克华被乡党委任命为沙枣窝东村党支部书记。当时的沙枣窝东村是全市有名的落后村。农田灌溉困难,庄家年年受寒,土地低洼下潮,派碱渠不配套,村里2300多亩耕地中1400多亩耕地盐碱化十分严重,很多地块出苗率只有20%。由于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村民的上访也没有间断过。在被任命为该村村支书时,很多人都劝李克华说,都已经退休了,就不要接这个“烂摊子”,回家享清福。但,心系群众的李克华怀着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愿望,不顾众劝担起了这个重任。

退休前是乡林业站站长的他之前在这个村蹲过点,熟悉村里的情况,深知该村的主要“毛病”就出在水利设施上。于是,他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村民修渠。因为村里没有钱,为了筹资,李克华带领班子成员向村民做群众工作,又跑水利局解决水泥板,还率先出5000元作为修渠的第一笔资金。在他的不惜努力下,村民才开始集资解决资金问题。为了节约资金,他亲自动手带领村民,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建成1.1公里防渗渠,并在过水的排碱渠上修了1座渡槽,排碱渠2.2公里。当年,村里的人均收入增了500多元,尝到甜头的村民们对建设水利设施的积极性更高了。几年来,村里修建防渗渠5.8公里,建桥、闸、渡槽14座,开挖排碱渠6.7公里,还集资打了两口井,彻底解决了村里农业用水的问题。

解决水问题的李克华,并没有就此满足。在他的引导下,村里棉花高新节水技术从无到有;还试种了水稻和旱稻,改变了村里长期单一种植棉花的局面;采取“支部+合作社”的形式,建立了1个精米加工厂,塑钢厂和滴管带厂,使这个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的偏远村子有了自己的小企业。2013年,村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4万元,比李克华上任前的2005年增加了1万元。

在李克华的努力下,“烂摊子”成为了历史。李克华本人也在2008年获得“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李克华是江苏徐州人,从1965年来到现在,李克华在新疆待了将近50年。他说,来新疆这么多年,回老家没待多久就开始不习惯了,就想着赶快回新疆。李克华家住沙枣窝西村,身体清瘦的他,每天骑着摩托车赶3公里的路来东村上班。村民请他到家里吃饭,他以“自己得身正”为由拒绝,从没在村民房里吃过一顿饭。这位来自南方的老人,将自己扎根在了新疆,将自己奉献给了沙枣窝东村的老百姓。在到沙枣窝东村工作的这8年里,他一心一意造福村民,村民是看在眼里,知在心里。2008年和2012年,村里两次换届选举,李克华都以98%的高票当选。有一年,村民得知他家人因他身体不适不希望他在村子里继续干时,几十名村民找到乡党委书记,说:“请让他留下来,这样的干部不能走,要是让他退休,我们还要’上访’”。

采访期间,问老人70岁的高龄这么干累不累时,他坚定的说:“岁数大了,说不累是假,但干了这么多年,我离不开百姓,百姓也离不开我,在这几年,我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村民们的信任,这点让我很欣慰。我不图别的什么,只希望村民能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