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给秸秆焚烧釜底抽薪
秋收临近,又是秸秆焚烧的易发季节。
多年来,由于收割后的秸秆难以处理,很多农户选择在田间一烧了之。秸秆焚烧后引起的烟尘遮天蔽日,黑烟滚滚的景象让人心有余悸。
今年,对秸秆随意焚烧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大。8月31日起,环境保护部网站开始逐日公布《环境卫星秸秆焚烧火点监测日报》,以卫星遥感监测图形式发布监测情况,并对监测到的火点统计公布。此外,多地都开始对所辖区内的秸秆焚烧现象进行严控,从省市县直至乡镇,都在开展严格执行秸秆禁烧规定、杜绝“点火冒烟”的工作。
秸秆焚烧难题折射出当前农业发展面临问题和困难,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当前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公布了《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要求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当前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以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新型农机 让秸秆轻松还田
秸秆焚烧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记者了解到,为禁止秸秆焚烧,一到收获季节,各地各级干部24小时在田间“严防死守”。秸秆富含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成分,如果还田,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等。
《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明确提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要求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支持秸秆收集机械还田、青黄贮饲料化、微生物腐化和固化炭化等新技术示范,加快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等。
黄淮海流域是我国大豆主产区之一,麦收后的下一茬,农民多种大豆。由于小麦机械收获后留茬高,秸秆抛撒在田间严重影响大豆的播种质量;如果将麦秸粉碎旋入土壤中,不仅会影响大豆的播种质量,还容易出现秸秆腐解与大豆争氮、病虫害加重等问题。因此,很多农民无奈之下只好将麦秸一烧了之。因此,即使各地政府采取多种禁烧措施,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于是,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历经8年的探索研究和联合攻关研发成功了“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及其机具机械。作为黄淮海夏大豆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示范的首要核心技术,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黄淮海地区农业生产的麦秸处理难题。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安徽省宿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黄淮海夏大豆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现场观摩活动现场,记者看到,拉机牵引着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在收割后剩下麦茬的田地里快速前行。机械一边前行,一边将麦茬连根拔起,并利用播种机前部的横向拨草装置,将播种带上的全部秸秆和部分麦茬横向向左边拨出,紧接着进行侧深施肥和精量播种。等播种机折返播种下一行时,被拨出的秸秆均匀覆盖在播种完毕的上一行播种带上。
“机械只是去一趟,就可完成侧向清理秸秆、侧深施肥、精密播种、封闭除草、秸秆覆盖等多个作业环节。”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韩天富说,麦茬夏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主要解决了麦茬秸秆处理难和大豆播种效益差的问题。而麦秸被粉碎后直接盖在地里,对大豆来说,如棉被一样节水保墒。大豆播种期、开花期干旱也可不浇水或少浇水。对来年小麦种植来说,这时麦秸已腐熟,完全可作肥料,实现科学还田。
一机多用 降低成本解决用工荒
《意见》明确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要求适当扩大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试点,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开展粮棉油糖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构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发支持政策,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工程、生物、信息、环境等技术集成应用。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巨大改变。在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中期检查中,河北棉花研究所所长张香云告诉记者,现在40岁以下的农民几乎都不下地了,“要么出去打工,要么在家呆着”,农村劳动力紧缺而用工成本越来越高。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主任董合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用机械收棉花,花费约150元/亩,如果用人工收花,花费约250元/亩。即使用机械收获时损耗较大,还需要二次清理,也比人工便宜得多。
大豆种植也是如此。韩天富说,“十二五”期间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将“黄淮海麦茬夏大豆机械化免耕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作为体系的重点研究任务,经过农机、农艺岗位科学家和相关综合试验站站长的通力合作,研制成功大豆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同时,对免耕覆秸条件下的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病虫草害一体化综合防控、根瘤菌接种、测土配方等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形成了农机农艺有机结合的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体系,用工需求大幅下降。
对于夏大豆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械来说,“只要对一般播种机稍加改造,根据作物特点和播种要求进行调整就行。现在,这套技术和机械不仅可在大豆上用,也可在花生、玉米上使用。”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存祥说,目前国内已有民营企业生产出这样的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价格在1万元左右,而农民购买的话,可享受完农机补贴,仅需花几千元。
增产增效 提升农业生态社会效益
《意见》提出,要“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产品优质安全,农业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生态环境良好,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农业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竞争力显著增强”。
而实施“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和机械,不仅有效解决麦秸处理难题,带来了显著生态社会效益,还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研究表明,应用该技术可产生蓄水保墒、减少化肥与农药用量、培肥土壤作用,实现苗早、苗齐、苗匀、苗壮,同时由于该技术一次作业即可完成全部作业环节,大幅度减少人工和动力投入,大豆种植效益明显提高。据测算,应用该技术可使大豆亩均增产15—20公斤,增效70—140元。
在2012年和2013年,作科所分别在北京顺义基地和河南新乡基地进行免耕覆秸播种技术试验示范,创造了实收亩产275.7公斤和311.2公斤的节本高产典型。2014年,在河南新乡基地同一地块进行试验示范,尽管该年大豆生长前期遭遇严重干旱,鼓粒期间阴雨连绵,鼓粒不佳,但仍获实收亩产281.95公斤的较高产量。从2012年起,该技术也被农业部推介为主推技术,在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等夏大豆主产区进行全面示范推广。
加强农业创新和推进机械化的部署
加强创新
按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深入推进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创新效率。
推进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按程序启动农业领域重点科研项目,加强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着力突破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
探索完善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激励机制。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
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加快科技进村入户,让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科技知识。
推进机械化
适当扩大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试点,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开展粮棉油糖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构建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
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发支持政策,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工程、生物、信息、环境等技术集成应用。